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报》 > 2019.09.12
编号:178604
精神科医生手记(二则)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12日 中国医药报 2019.09.12
     □ 姚贵忠

    她有病没病

    小文28岁了,高中毕业后她就在各饭店、公司里谋职,当过领班、主管、部门经理,还只身前往新加坡闯荡过10个月。然而回国之后,父母发现她变了,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虽然凭着出色的英语会话能力和丰富的履历,她再次应聘到一家大饭店出任部门经理,但工作不到三个月,她没跟任何人商量,就辞掉了这份令人垂涎的工作。家人对她的行为百思不解,故带她来到精神科门诊咨询。

    与我见面时,小文的一双大眼睛略带忧郁,言谈中也充满了无奈。去新加坡是她托熟人联系的,本想出国见见世面,但到了那里她才发现,工作条件与对方许诺的相差甚远。她在一艘豪华游轮上当服务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休息时间也很不规律。而最让她不能忍受的是老板那副唯我独尊的态度。她忍气吞声地熬到合同期满,一拿到报酬便愤然回国。

    出国的经历不仅没有给小文带来荣耀,反而有一种受蒙骗的感觉,使她抬不起头来。经过认真反思,她觉得自己不缺社会经验,也不缺钱花,缺的是知识。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补习班。然而,她已经好多年不摸课本了,要想静下心来学习谈何容易。再加上,虽然上课的时间都在晚上和周末,但饭店里经常要加班,耽误一次课她就很难跟上。权衡再三,她毅然提出了辞职。所有人都对她的举动困惑不解,但小文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这是她自己的事,她不愿把内心的痛苦告诉别人。
, 百拇医药
    经过坦诚的交谈,我很快理解了小文,并对她理智的选择表示钦佩和赞赏。她没有精神病,只是由于父母与她缺乏沟通,以致产生了误解。

    很多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早期都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令人费解,但并不能说有这些表现的人都有精神病。特别是他(她)的家人,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感受。

    “妈,没事吧”

    卫林虽然只有16岁,却已经是身高一米七的大小伙子了。他最近无法上学读书,原因是离不开妈妈。在我这里咨询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他一直要拉着妈妈的手,平均每两分钟就要抬头问一句:“妈,没事吧?”妈妈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安慰道:“没事,儿子,妈在你身边呢。”然后抚抚他的头,摸摸他的背。

    卫林的父亲工作忙,经常出差。他从小就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母亲承担了所有家务。在学校里,卫林为人老实,办事认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最近面临中考,学习压力较大,可卫林越是想考出好成绩,却越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总是莫名其妙地害怕,怕自己考不好同学笑话他,怕自己有了进步同学嫉妒他,怕考试期间自己突然发高烧,怕学习紧张精神会崩溃。后来,他又把对自己的担心转移到母亲身上,怕母亲上下班被车撞了,怕母亲切菜时不小心切到手,甚至怕电视辐射会损害母亲的视力而不让母亲看电视。这种“怕”字当头的心态搅得他头昏脑涨,常做噩梦。为此,他总是跟母亲形影不离,还要每天无数遍地询问:“妈,没事吧?”虽然一再得到母亲的安慰,但没过多久,他又旧事重提。卫林也承认,如此喋喋不休地询问没有必要,但他就是不放心,询问至少可以暂时缓解一下他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 百拇医药
    卫林患的是“强迫症”。患这种病的人多半都有办事认真、犹豫、过于注重小节、强迫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这种人在顺境下可能没有症状,而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无法解决时,便转化为对小事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以此转移和缓解心理冲突。患者有强烈的主观痛苦和摆脱痛苦的愿望。

    “大夫,您快开点好药救救我儿子吧!”

    我向卫林的妈妈解释道:“强迫症的治疗应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相结合。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卫林来说,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他的独立性,鼓励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减少对母亲的依赖。具体地说,在生活上不要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他,要让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遇事自己做决定。”

    “是、是、是,大夫,您说的对……”

    “妈,没事吧?”母亲的话再次被卫林的问话打断。

    “没事,儿子,妈在这儿陪着你呢!”

    看着慈祥的母亲像对待婴儿般抚慰着卫林,我只有无奈地摇摇头。人们总是觉得,大夫给患者开药就能治病,可是精神疾病的治疗,岂止如此简单!母亲对卫林的行为模式不转变,卫林何时能长大?病根何时能去除呢?

    (摘自《健康到你家 ·科普专家送健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