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传染病
编号:39143
夏季注意防范虫媒传染病
http://www.100md.com 2022年7月7日 医药卫生报 2022.07.07
     夏季注意防范虫媒传染病

    □张雅兰

    夏天到了,各种蚊子、小虫子也多了起来,它们不仅会叮咬人,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还会传播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

    常见疾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脑炎,俗称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将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给健康人,夏秋季节儿童多发。在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死亡率高,部分病例可留有严重后遗症。
, 百拇医药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河南省主要以输入病例为主。

    登革热好发于夏季、秋季,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潜伏期为5天~8天,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登革热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数为重型病例,主要死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通过雌性按蚊叮咬将疟原虫传染给患者,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是疟疾的典型症状。

    疟疾在全球广泛流行,其中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的高度流行区。我国2021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但是每年仍有较多的输入病例,本地存在传播媒介按蚊,因此应警惕输入疟疾在本地的再传播。在疟疾流行区务工人员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服药,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 百拇医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春季、夏季,潜伏期为7天~9天,长者可达2周,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摄氏度以上,伴有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瘀斑、吐血、黑便。

    预防措施

    虫媒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防止蚊虫叮咬,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环境治理 防止蚊虫滋生

    定期清除住宅周边积水,及时清理垃圾,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防止蚊虫滋生。
, 百拇医药
    防止蚊虫叮咬

    1.注意居室灭蚊,关好纱窗、纱门防蚊,采用诱蚊灯、蚊拍、蚊香、杀虫气雾剂等方式灭蚊。

    2.婴幼儿要采取适宜的防蚊措施,如蚊帐、驱避剂等。

    3.外出活动尽量穿浅色长袖衣服、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脚,并佩戴帽子;同时在衣服外表面、裸漏在外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或防蚊液等蚊虫避趋剂。

    4.外出游玩避免在草丛和灌木丛中长时间坐卧,游玩结束后认真检查头发、耳朵、颈部、腋下,以及衣服缝和褶皱处等有无蜱虫附着。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虫,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蜱虫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如在清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疫苗接种可提高群体免疫力,如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