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42172
《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发布 “想赚钱”是被诈骗的最常见心理因素
http://www.100md.com 2023年3月18日 医药卫生报 2023.03.18
     本报讯 近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中信银行联合发布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报告》,从老年金融消费者备老意识、金融消费意愿、金融消费行为、权益保护认知和防诈骗意识等多维度开展分析研究,并对加强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应在30岁~50岁进行养老储蓄规划,备老意识较强。高龄、从未有过正式工作、经济困难、独居和身体不太健康的受访者金融消费意愿相对较弱。在金融产品选择上,半数以上受访者通过和家人商量或听从专业人士建议的方式进行金融产品投资。资金安全性是选择金融产品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老年金融消费者最看重的3项金融产品增值服务是健康管理服务、购物优惠和优先挂号。

    调查发现,老年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担心资金安全和缺乏金融知识与投资技巧。受访者说,最缺乏的5项金融知识分别是投资知识、财务规划知识、保险知识、数字金融知识和纠纷解决知识。

    从金融消费者8项权利知晓率来看,受访者“自主选择权”“信息安全权”“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知晓率较高,“受尊重权”“财产安全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的知晓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比较看重“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调查结果显示,约一成受访者在过去3年中遇到过诈骗,其中约四成造成了经济损失。从被诈骗的原因来看,“想赚钱”是最常见的心理因素,“太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从众心理”“内心孤单”等也是被诈骗的重要原因。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方彧说,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人晚年生活幸福,也关乎老年人家庭和谐,更直接影响社会长治久安。一方面,要从国家制度安排、金融创新发展等外部因素守护全体老年人的“养老钱袋子”,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应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等内部因素提高老年人管理“养老钱袋子”的个人能力。

    《报告》建议,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过程。要完善老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构建老年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处理机制和法律体系,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加大养老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切实保障老年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程 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