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卫生报》 > 2023.07.18
编号:45062
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http://www.100md.com 2023年7月18日 医药卫生报 2023.07.18
     □杜莹雪

    院内感染指的是住院患者入院后发生的感染。从广义层面来说,院内感染的对象不但包括住院患者,同时还包括医院工作人员、门诊和急诊就诊患者、患者家属或探视者。院内感染类型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切口、皮肤软组织等。院内感染具有较大危害,会增加疾病发生率、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导致感染者承受疾病痛苦和经济损失。特别是现阶段,传染性疾病频发,如何预防院内感染是各医疗机构关注的问题。通过本文带你了解,医护人员和患者需要如何做才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医护人员应该怎样做

    医护人员每日接触人群较多,造成病原菌传播的风险较高。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手部卫生,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保证手部清洁。医护人员洗手后,不能随意甩干或随意擦拭,需要使用无菌纸巾擦干,再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如果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等,需要第一时间利用流动的水反复冲洗接触部位。同时,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需要立即进行手部消毒,才能接触下一位患者。

    医护人员使用的医疗器械,例如听诊器、体温计等,如果上面有致病细菌或病毒,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对于可重复使用的物品,需要及时进行表面消毒,控制细菌或病毒数量,降低传染风险。

    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对医院环境卫生进行监督,确保保洁人员能够规范完成院内清洁工作,特别是清洁物品,如拖把、抹布等,须及时清洁和消毒后使用,避免造成细菌或病毒传播。同时,病房内要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患者应该怎样做

    住院患者由于疾病影响,自身免疫力降低,在医院相对密闭的环境中,细菌和病毒感染风险较大。因此,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在接触院内物品后,例如,电梯扶手、门把手等,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眼、鼻、口等部位。进餐前,患者需要规范清洁手部,避免细菌或病毒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每个人都需要规范自身行为,很多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用纸巾遮住口鼻,紧急情况下,可以用自己的手肘遮挡口鼻,咳嗽、打喷嚏后要立即洗手。注意这些咳嗽礼仪,有助于减少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通过飞沫和接触的方式传播。

    住院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应尽量保持床位的干净整洁,患者穿着病号服;患者的生活用具要保持清洁,餐具、面盆、痰盂等应每日彻底清洗;患者及家属最好做到不串病房、不串病区,接触的人越多,感染风险越大;患者的口服药物不要裸放,药物要在服用前去除包装,一旦药品去除包装,不要直接放在桌面或病床上,以免沾染病毒或细菌。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金乡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