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730115
小孩的痛苦发泄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25日 新民晚报 2015.10.25
     ◆ (美国)格拉芙·罗丽亚 杜生梅(编译)

    在巴勒斯坦国的加沙地区,为了避免战争的干扰,我工作的学校迁到了沙丘带上的一个豁口地区。在这里,孩子们为了上学读书,常常得走20多公里或更远;而且,在孩子们上学的路途中会经常发生轰炸与战事;我与学校的教师们只得离校上门去辅导。

    由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常年战争不断,这里的居民极度贫困且家庭破碎。那天,我们来到一个孤儿寡母家庭。在加沙地区,这样的家庭有许多。在那个用木板、塑料瓦与帆布搭成的棚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卷发小女孩,她有着一双又大又亮的灰褐色的眼睛。她的名字叫玛琳娜。

    玛琳娜是个很可爱的五岁小女孩,不太说话,一个人的时候也只是读书或玩玩具而已,很少听她开口说话。玛琳娜很喜欢书画,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图书:其一,色彩用色不是一般孩子使用的大胆又鲜艳的颜色,小孩子喜欢用大蓝、鲜绿、红橙这样的颜色,但是玛琳娜用的是深褐,黑色,墨绿甚至紫色;在构图上,一般小朋友会画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与人物,而玛琳娜画的却是大片大片的颜色参杂,有时必须很费力去问她,才可以大约明白她画的东西。

    有一回她又开始画了,还是同以前一样,许多令人不解的颜色都用上去,就是猜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这回我好像“看”到了什么,于是就放胆一猜,发现她原来会把整张图书纸都涂满,这回却发现有个小小的空隙,于是指着提醒她:“这里漏掉了。”

    “那是窗户!”她说,很不以为然的口气。

    好,既然是窗户,我接着问:“谁在那里呢?”

    “我。”她回答得很简洁。

    接下来她开始用黑色蜡笔,如往常一样把图画用线条“切割”起来。

    后来,她还是静静地画着图,我偶尔发问,她有时回答,有时不答。有一回她突然说了一句话,让我一惊!

    “我妈妈说要跟这个男人睡觉。”

    “什么?”我要确定自己没有听错。

    玛琳娜又照原来句子说了一次,我的反应是惊慌无措。

    然后我把这次的情形告诉玛琳娜的班主任老师,我的怀疑是:这个小女孩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颜色用不对?为什么要切割画面?为什么说出那么一句正确又让人不可置信的话?她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母亲?

    结果这位班主任老师说:“的确,她刚出生时爸爸就被以色列炮弹炸死了。她从没见过爸爸。她妈妈带着她东奔西跑的,生活很不检点……”

    玛琳娜因为年纪太小,无法用口语的方式表达她的疑惑,于是她用了图画的非语言方式来传达,表现出她的许多挣扎与痛苦。可见,孩子还是会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说话”的。

    玛琳娜的那幅画中,切割的可能是她的内心世界——独自痛苦的幼稚发泄,因为她对现实中的战事不断与破碎的家庭有太多的困惑与不解,也反映了她支离破碎的世界观。母亲一直换枕边人,孩子没有一个稳定的父亲形象,也没有一个安定的家,怪不得她认为的世界是如此纷乱割裂。孩子是不能选择父母的,也是不可能选择社会与生活环境的,而社会与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又是如此巨大深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