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民晚报》 > 2019.08.24
编号:34154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十四)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24日 新民晚报 2019.08.24
     ——中医与肿瘤(五十一)

    张建明

    上期文章从中医的伏邪学说讨论了癌症初愈患者需要维持治疗的必要性,今天再从中医的“治未病”学说继续讨论这种必要性的第七个理由。

    重视伏邪学说以及对伏邪的积极处理,在本质上也是“治未病”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对病后仍有伏邪的病证而言,这两种学说在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意义上一脉相承,所不同的只是“治未病”的涵义要更广一些。

    中医“治未病”的学说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兵),不亦晚乎?”此外,《难经》中也有同义之论。

    上述两经为“治未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代医家对“治未病”学说也都非常重视并各有发挥,其中孙思邈的识见尤为精当,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 http://www.100md.com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与复发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后世医家逐渐将“治未病”学说的核心内涵延伸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内容。

    中医“治未病”学说的内容与现代医学预防理念中的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二级预防(发病学预防)、三级预防(康复学预防)相对应。而中医的“瘥后防复”则又与西医肿瘤学中的三级预防相对应,包括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转移等。中西医在预防理念上的高度契合,将有利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体系的构建,促进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协调发展。

    开展维持治疗的主要力量来自于西药,但中药因为具有安全、有效、可持续的长处,所以对于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现在“治未病”理论在肿瘤防治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对古代文献的阐述较多,临床研究较少。2.缺乏对“治未病”方法的综合评价。“治未病”的方法较多,客观评价各种方法在肿瘤三级预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但是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报道均较少。3.现在的学者大多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晚期肿瘤治疗的研究中,较少将预防复发、转移作为重点之一而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的临床研究,致使中医药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上的临床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优势,加强这方面的实践性研究,从而为肿瘤的防治措施增添具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 百拇医药
    2017年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对“胃肠恶性肿瘤二级预防、协同化疗与抗转移复发的中医药方案循证评价研究”进行立项研究,期待通过该项目从早期预防胃肠道肿瘤发生及转移方面获得重要成果。这是业界开始重视如何预防复发转移问题的积极体现。

    北京广安门医院刘瑞先生在发表于2018年12月《北京中医药》上的论文中指出:过去中医防治肿瘤方面的基础研究主要围绕在瘤体以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通过一些学者们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中医的优势还在于调节机体内环境(肿瘤微环境、宿主微环境)。随后中医药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国家级课题相继展开,并认识到一些具有调控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机制,例如能量转化、代谢重排等方面中医药可能具有比西医更大的优势作用。近年来提出的转移前微环境是肿瘤转移发生前的关键步骤,将转移前微环境与“治未病”理念相结合,在中医“治未病——先安未受邪之地”和预防转移关口前移理念的指导下,发现中药防治肿瘤转移的关键优势阶段可能在于调控转移前微环境这一时段。

    刘瑞先生同时引述道:一项以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随访病例507例,采用“病证结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初步结果表明,中医药综合方案可以提高17.4%的2年无病生存率。另一项关于结直肠癌Ⅱ期和Ⅲ期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患者的研究,纳入病例312名,结果表明,中草药使用时间越长,Ⅱ期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越高(随访时间5年以上)。

    “治未病”理论在中医预防肿瘤复发方面的实践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优势已在一些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得到了较好证实。因而转变思路,加强认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理论防治肿瘤的优势,既是突破目前肿瘤防治瓶颈的重要途径,也能为将来推进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肿瘤预防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知,对癌症初愈患者予以维持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难以杀净而余邪遗伏的事实和“治未病”理论中“瘥后防复”的要求,所以,我的主张不仅在临床上存在客观需要,而且在中医理论上也是合理的。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