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36726
人间无病药生尘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3日 新民晚报 2019.10.13
     陈钰鹏

    我国的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病救人的科学,还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历史上,中医有四种叫法:岐黄、悬壶、青囊、杏林。传说黄帝与其臣子岐伯常论医谈药作《内经》,所以他俩被看作中医之祖,后来“岐黄”成了中医的代称。据《后汉书》载,东汉方士(古代将求仙炼丹之人称“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古代医和药被视为一体,后来“悬壶”被作为行医的代称;说“悬壶济世”是对医生的点赞。三国时名医华佗被曹操杀害,华佗临死前将一装满医书的青囊交给狱吏,使部分医术得以保存和流传,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相传三国时还有位叫董奉的医生,他为人治病不取报酬,只求愈者种杏树若干棵,几年后得杏树十余万株,蔚然成林。从此,杏林便用来称谓医家或整个医界。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求学时选中医学为专业的不少,仅中医学中的文化内涵就足以吸引他们。一次,一位在我国某大学教德语的德籍老师请我帮他搞清一个问题:在中国,医生为何也可叫“大夫”,医生、大夫、郎中,有区别吗?过了很久,我终于可以向他交差了:大夫在中国古代纯粹是官名,和医官没有关系。至宋代,我国的医务体制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很多负责医疗事务的行政官职,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好几级,官阶有大夫、郎中、医效、祇侯等。鉴于大夫是医官中的最高职位,就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郎中在第二位。其实,大夫和郎中还是小有区别的:通常把开医馆瞧病的医生称为大夫,草药店坐堂或流动行医的称郎中。后来,医院的医生一概称大夫,当面不叫郎中。

    看病后需凭医生的药方才能配药,现代医院配药通常就在医院药房,但在国外,也有让患者自己去街上的药房买药的。有时私人医生或家庭医生只管看病开药方,由病人或病人家属自己去配药。不过有一点做得挺好的,街区和马路多设有药方收集站(即邮筒),受药房的委托,每天都有药房派出的专人去开邮筒取走药方。2018年底,在德国出现了数字化药方收集站——电脑终端。只要将处方塞进输入缝,药方就被数字化处理,随即被发往相关的药房,处方原件仍留在终端。数字处方机的优点是速度快,不需人工传送,碰到药物断货,可及时补订;正常情况下,患者当天就能通过快递收到药品。很多人建议在全德推广数字化药方收集站,但有人估计会碰到与法律有关的不同意见。

    古今中外,医和药的初心是救死扶伤、普济万民。医和患本来也是目标一致的,都是怀着一颗慈爱的心在助人和救人。“广安堂”也好,“保和堂”也罢,希望都能做到对联上写的那样: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