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014
归有光与项脊精神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8日 新民晚报 2019.12.08
    

    归有光塑像

    ◆朱明歧

    归有光是明代文学家。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被赞誉为“明文第一”。其代表作《项脊轩志》,被编入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然而支撑他在中国散文创作史上这座丰碑的基石,是他独具的“项脊精神”。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

    归氏为什么取“项脊”作为小书房的斋号呢?而且自号“项脊生”。据记载,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居住在江苏太仓项脊泾,所以取“项脊”之名含有追宗怀远之意。这当然是取“项脊”的原因之一,应该说追怀先祖的内容是丰富而广泛的,而归氏独钟情于“项脊”两字,其中一定另有深意。从本义上,项脊的“项”是指头的后部,泛称颈项,“脊”为背中间的骨头即脊柱。颈项支撑人体的头颅,脊柱支撑人的躯体。项脊,泛称脊梁,是人体全身骨骼的主干,也是支撑人体的栋梁。项脊泾应是一条状如项脊的小河,取名“项脊”本身也可能蕴含了小河状如人体“项脊”之特征。“项”字另一引申义当是“强项”,也就是今谚所谓“犟头倔脑”,其本有“刚正”、不肯轻易低头(因为头颈硬)之意,《后汉书·杨震传》载:“卿强项,真杨震子孙!”《史通·直书》:“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都是说的“强项”刚直之意。最著名的典故,是后汉初“强项令”董宣(典出《后汉书·酷吏传》)。
, 百拇医药
    作为明代文人,以上这些想必为归氏所熟稔与激赏。南宋咸淳六年刊刻的《朱子语类大全》卷五二载“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句中使用了“脊梁”两字。自此以后,“脊梁”打上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印记,常比喻文人志士的意志、胆量和节操。归有光是一个通过科举取士的儒生,对“脊梁”两字自然铭记于心。他在19岁时所撰的另一篇《书斋铭》文中,反复以“项脊生”自称,抒发要学习效法颜回、朱熹的节操和高远志向。“曷敢怀居,学颜之志”,“余闻朱文公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也”。因此,他用“项脊”取名的情怀也就不难理解了。显然,意志、胆量和节操就是归有光“项脊精神”的具体内核,也是归有光选用“项脊”作斋号和名号的深层动因。

    二

    项脊轩是归有光“项脊精神”的发祥地。项脊轩原来是归家的一幢百年老屋,位于昆山宣化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通过对这间老屋的变化和几件小事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人的深情。生活细节的实情、质朴语言的真情、文章叠词的助情使得《项脊轩志》成为千古名文。然而,情的背后是义,情到深处泪自流,有情才有义,有深情就会有大义,有义就有担当,有义才有气节。这种气节就是项脊精神,所呈现的意志就是项脊精神。此文中“项脊生曰”一段没有使用其他人称代词,如“余”“予”等,而是直接用“项脊生”,以此想表达作者要像诸葛孔明一样做一番大事的意志和胆量。当然这里也有模仿“太史公曰”的笔法。《史记》诚为良史,归氏仿之,以史笔写陋室、短文,其志固不在一室一时也。以自己的“区区处败屋中”,比喻古代蜀清和诸葛亮两名人未出世时的“昧昧于一隅”,来表达自己怀抱着宏图大志,全不以陋室为陋的风骨节操。显然诸葛亮已经成为他心中仰慕的“英雄”。后来,发生在他身上的许多事情也证明了归有光对项脊
, http://www.100md.com
    精神的践行。“八上公车而不遇”,落榜八次直到六十岁时才成进士,以及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都没有压垮他,就是很好的明证。

    三

    归有光关怀现实,经世致用。他移居安亭世美堂后不久,安亭发生了一件惨案即张贞女案。受冤人是一名普通女子,为此归有光呼号伸冤,先后连写了十一篇文章,表现出了伸张正义的士大夫意志。归有光通过张贞女作为激发男子正气,弘扬儒家传统道德的代表,开启后世嘉定文人屡屡颂扬贞节烈妇,倡导“项脊精神”的先河。作为一个客居他乡的落榜生,他不畏强权、为民鸣冤的胆量为当时及后来的嘉定文人所推崇备至。不仅如此,归有光抗倭的坚定意志、亲历抗倭不怕牺牲的胆量、文以致用撰写抗倭计策的文章更是闪耀着“项脊精神”的光芒。

    项脊精神不仅是嘉定文派的思想源头,也是“嘉定三屠”的文化基石。“嘉定三屠”中的抗清首领黄淳耀深受归有光思想的影响。黄淳耀的老师归子顾是归有光的侄子,归子顾的父亲叫归有升,与归有光是同辈同族。归子顾继承家学,忠孝廉节。归有光的曾孙归庄赞誉归子顾“昔有太仆,一代文宗。自他有耀,在司寇公”。司寇公就是归子顾,这说明归子顾对归有光思想的一脉传承。黄淳耀在归子顾去世后为其师所作传中说:“公于书无所不窥,为文章师法震川。”这也表明归子顾对归有光学术思想的薪火相传。
, http://www.100md.com
    黄淳耀从15岁起师从归子顾,听讲归有光故事,阅读归有光文章,以归有光为心中的英雄。年长后又与归庄切磋交流学问,他们亦师亦友,归庄比黄淳耀小几岁,常称黄淳耀为老师。可见,归有光的“项脊精神”从各方面一直感染并影响着黄淳耀。当然,首先受其影响并且宣传归有光的是嘉定籍好友唐钦尧、龚世美等人,以及他的弟子潘士英、傅逊、宣应楫等人。其次,是嘉定四先生。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归有光,学习归有光,摹仿归有光,不仅使归有光在嘉定文人圈中获得了巨大的声望,而且夯实了归有光在嘉定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使得“项脊精神”在嘉定拥有了广泛的民众基础,播撒了后来“嘉定三屠”抗清的火种。娄坚写了《书封节妇女金氏后》一文,肯定了节妇从容就死的烈节气概。唐时升也写了《张节妇传》,文中直言:“流离之日必能慷慨赴义,必不能降志辱身也。”这些文章都是通过对贞节烈妇的颂扬来宣扬归有光所要弘扬的“项脊精神”,客观上也为清初“嘉定三屠”的发生奠定了文化基础。黄淳耀在归子顾和嘉定四先生的引导和影响下不仅继承了归有光的项脊精神,而且发展出了忠烈文化。明末清初,国家分崩离析,黄淳耀写下了《黄烈妇传》一文,文中一方面提倡殉节背后的忠烈思想,另一方面歌颂黄烈妇殉节的坚定意志。一个女子视死如归,以死明志,那么在国难当头时,士大夫应该如何做呢?黄淳耀如是说:“悲夫,国家养士三百年,而一旦贼陷京师,君死社稷,朝士交臂屈膝从而臣仆焉者,麻立于燕齐之疆,奉表劝进者比比也。彼平日之所读者,何书哉?”国家沦陷,士大夫平时宣扬的忠孝廉节丧失殆尽,读的什么书呀?不难窥见,黄淳耀在文中已透出“志烈焯焯,与日月争光”的为国捐躯、杀身成仁的“项脊精神”。此外,归有光在抗倭中表现出的意志、胆量、节操都让黄淳耀浸润其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淳耀在抗清中的义举也说明归有光对他的深刻影响。
, 百拇医药
    值得注意的是,“嘉定三屠”的另一位抗清首领侯峒曾也与归庄是好朋友,侯峒曾也是归有光项脊精神的传承人,忠烈文化的践行者。这样说来,如果没有归有光,“嘉定三屠”会不会发生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总之,没有归有光的“项脊精神”就难以在嘉定形成忠烈文化的民众基础,更难以诞生黄淳耀这样的抗清英雄。当“嘉定三屠”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复存在了,“嘉定三屠”的规模、次数、悲壮程度至少将有很大的变数,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

    归有光的“项脊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之一。如果把明代中期以后的嘉定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归有光文学成就背后的思想精神就是支撑这个躯体的项颈与脊椎(即项脊)。抽掉归有光的“项脊精神”,明代嘉定文化将失去支撑点,嘉定文派也将失去特征,抑或轰然倒塌也是不为过的。归有光自号项脊生,通俗点说,就是标示自己是个有脊梁骨的人。鲁迅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个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没有“项脊精神”的人其人格是有缺陷的,没有“项脊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项脊精神”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国家。弘扬“项脊精神”就是要倡导做人要有脊梁骨,要有守住底线的操守,要有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意志,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敢于自我牺牲的胆量。因此,践行“项脊精神”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新时代要有新责任,新担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