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53252
中药剂量应用之补议(中)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22日 新民晚报 2020.08.22
     张建明

    前面我从中医经典、古代医家、现代医家这三个方面证明了启动量存在的许多事实。由于传统中医受制于历史条件,相比于成熟的西医药理学,中医药理学明显落后了。

    尽管中西药理学在组成结构、生化作用、作用机制等诸多方面是截然不同的,但在剂量分类、剂量与疗效即量效关系方面的原理则是相同的。今天就西医药理学中有关这二方面的一些常见概念作一介绍。

    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浓度。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的高低成正比。安全范围: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它表示药物安全性的大小。一般安全范围越大,用药就越安全。

    阈值:阈的意思是界限,故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阈剂量:又称最小有效量,是指开始产生效应的最小剂量。低于此剂量的称阈下剂量,也称为无作用剂量。治疗量:又称常用量,是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至极量间的剂量,是临床常用的既安全又有效的剂量范围。维持量:是指在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稳定后,为了巩固疗效所需要的有效作用的最小剂量,它通常小于治疗量。极量:就是药物的最大有效剂量,也称最大治疗量,是指机体能够耐受的,既能发挥最大疗效但又不会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的最大剂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最小中毒量:是指超过极量而致使机体轻度中毒的剂量。中毒量:指超过了最小中毒量而致使机体重度中毒但未致死的剂量。致死量:超过了中毒量而致使机体死亡的剂量。
, 百拇医药
    尽管西医药理学中并没有启动量一说,但我认为西医临床中“洋地黄化”类剂量用法的实质,就是对我所谓启动量的很好佐证。

    何谓洋地黄化?“化”的意思就是使事物原来的性质或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性质或状态。洋地黄化就是指心衰患者在服用了洋地黄这类药物后,因为达到了治疗浓度而出现了预期治疗效应的一种状态。

    传统的观点认为,强心苷的疗效必须达到洋地黄化的剂量后才能显现,所以心功能不全患者在用强心苷治疗时,都应先在短期内给予负荷剂量,又称突击量(指首次给药即能使其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水平的剂量。通俗地说,就是发挥理想疗效所需的足够剂量。那什么叫稳态血药浓度呢?就是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的水平,这样就能使得药物的治疗效果保持稳定)的强心苷,使其发挥出足够效应后,再给维持量以维持疗效(姑称“旧法”)。其目的是通过短期内的高剂量给药,使得稳态血药浓度提前产生,以尽快发挥药物的作用而起效。洋地黄化用法又分为快速给药与慢速给药两种方式。
, 百拇医药
    因为使用洋地黄化时计算剂量的麻烦,且易引起一定的中毒率,故近年来已较多采用“每日维持量疗法(姑称为‘新法’)”。即每天给予相当或稍大于维持量的剂量,连续7天左右以剂量累积的方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以求减少中毒率的发生。同时提出了把在使用洋地黄过程中心功能好转或未恶化且又没有洋地黄过量的心电图证据的剂量作为该患者最合适剂量的标准。但又指出,新法只适合个体病情较轻且能响应维持量的患者。如果新法无效,或因病情紧急而药物半衰期(指体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消退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较长,那么为了尽快达到有效浓度,仍须按照旧法给药。

    由上可知,新法的主要目的只是纠正了以往剂量应用上不分病情轻重、患者耐受性不同的情况而一概重剂的做法,开始重视对个体化差异的兼顾以减少中毒率。故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洋地黄化的否定而只是对它的完善。

    另如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时的阿托品化,也是要求早期给予足量,以求速效。再如对于非抢救性而安全性较大的一些常用药物,也采取首次给予负荷剂量的方法,使血药浓度快速提升以求尽快起效。这种剂量为常规剂量的加倍,即通常所说的“首剂加倍法”,如易蒙停、氯喹以及某些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

    西医用药中“化”法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中药应用中的瞑眩反应,其剂量的使用方法也与中医相同而分一步到位与渐次增加两种。至于“首剂加倍法”,则更加适用于毒药以外的许多常用中药的应用。这些方法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治病追求快效,不应只是一些急病的需要,而应是所有疾病之需和医学的目标之一。其前提只是医者有能力确保患者的安全与治疗手段本身可能性的兼备。由此可见,我所倡的启动量的说法与药理学的原理不谋而合。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