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53810
教宝宝学说话分几步走
http://www.100md.com 2023年5月22日 中国妇女报 2023.05.22
     父母说话时看着宝宝的眼睛,更能让宝宝对爸爸妈妈的话感兴趣。

    ■ 陈若葵

    父母都希望尽早听到宝贝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第一次用简单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一次用问句表达自己的疑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其早期语言能力对后续的学习、交流和社交技能的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帮助孩子尽早学会说话和交流?这需要爸爸妈妈和其他照料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丰富的对话情境,激发孩子学说、多说、用言语表达自己。

    语言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

    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的支撑。所谓“硬件”,是指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健康情形良好的婴幼儿,语言发展一般比较好;而体弱多病的孩子,其语言发展能力会相对缓慢一些。“软件”则指婴幼儿的生存环境,那些和父母互动交流多的宝宝,语言能力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反之,如果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或回家后只顾看手机、电脑,即使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因缺少模仿语言的机会,往往也会比较晚开口说话。
, 百拇医药
    有些家长能瞬间明白宝宝的手势、眼神、哭声背后的含义,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愿望,这种做法忽视了对婴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也会导致婴幼儿说话晚。

    另外,一些家长让婴幼儿看电视或Ipad、手机,用电子产品吸引其注意力,避免吵闹。婴幼儿在观看视频时因缺乏互动对象,日久天长容易习惯被动接受声音,不利于学习说话。

    因此,家庭要为婴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口语的氛围,使之乐于接受父母和其他照料人提供的语言训练。

    学说话从“听话”开始

    接收信息,即“学习听”的阶段,是婴儿学习口语的第一个阶段,然后才过渡到第二个阶段——表达信息,即“学说话”阶段。婴儿听不懂语言,但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能将听到的声音,各种简单和复杂的语音、词汇和句子等信息储存于大脑系统中,形成对语音的感知力,随着月龄的增长,通过模仿,慢慢学习说话。不同月龄、年龄段的婴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不同,父母采取的教养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 http://www.100md.com
    0~1岁婴儿处于接收信息阶段,这时,家庭要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无论他能否听懂、能否理解,父母都要将看到的和正在做的事情通过清晰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如:“妈妈正给宝宝穿衣服,来,伸伸你的小胳膊。”或者“宝宝洗澡啦,瞧,你的小手拍打出水花了……”父母说话时看着宝宝的眼睛,其眼神传递出的信息,更能让宝宝对爸爸妈妈的话感兴趣,并试图咿咿呀呀地表达。当宝宝表达要人抱、要喝奶或想拿某样东西时,父母应及时回应,替他们把这些愿望“翻译”成简单的词语,说出来,以这种方式与孩子交流,如此循环往复,能在孩子大脑中储存越来越多的信息。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婴儿的“听说系统”,为引导孩子模仿语言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成人要以清晰、规范的语言对孩子说,不用方言。

    1岁左右,幼儿开始进入“学说话”阶段,他们大多能说一些简单的叠字,如“爸爸”“妈妈”,但口齿还不清楚。此时,父母可将玩具等物品指给宝宝看,告诉他们物品的名称、颜色、形状、用途等,随后再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形状、用途如何,帮宝宝积累词汇、学习生活常识;也可以借助互动游戏创造一个对话的情境,激发宝宝说话。
, http://www.100md.com
    1~2岁的宝宝模仿能力增强,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无论在家里还是去户外,看到什么,家长都和孩子说一说,比如告诉孩子,“这是牡丹花。”让孩子重复。然后,再问:“这花是什么颜色的呀?你觉得这花漂亮吗……”随时随地引导宝宝开口,说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由短到长,循序渐进。当宝宝对某件东西感兴趣时,父母要沉住气、延迟满足,鼓励他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比如“要红色的苹果”“要黄色的香蕉”“要会唱歌的娃娃”……父母可先示范,宝宝“学舌”,然后再给孩子。总之,利用各种机会让宝贝开口。在这一阶段,家长说话放慢语速,口齿清晰,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孩子把这些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和人一一对应起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便于成功模仿。

    多种途径打开宝宝的“话匣子”

    2~3岁的幼儿,语言能力快速发展,会说的话越来越多,家长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规范孩子的语言表达。比如,宝宝说:“妈妈,吃苹果”。妈妈要这样回应:“宝宝,你需要说:‘妈妈,我要吃苹果’。”通过简单的句子,让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 百拇医药
    丰富孩子的语言,也是这个阶段的重点。家长可以引导宝宝复述一个比较长的句子,比如:“宝宝,你去跟爸爸说,咱们今天要一起去公园玩。”让孩子把话转告给爸爸,以这种方式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儿歌和童谣押韵、节奏感强、有趣味性和重复性,容易说、容易记,能引发孩子说话的兴趣。如果爸爸妈妈再加入一些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则能强化某些字、词,便于孩子加深理解和记忆,学起来不觉得枯燥。当孩子熟悉了某些儿歌的内容后,家长说前半句,孩子说后半句,逐渐让孩子背出来。家长也可以适当改变歌词,这既能给孩子以新鲜感,还能增加他的词汇量。例如“两只老虎、跑得快”“两只老虎、跑得轻”“两只老虎、跑得慢”等。利用不同的动作表现,让宝宝学习理解“快”“轻”“慢”的含义。

    角色游戏能帮助孩子在玩乐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语言能力。选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爸爸妈妈和宝宝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全家共同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呈现出来。如果有条件,化装表演,加入一些道具,相信孩子会兴趣盎然,表达能力也能在有趣的游戏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 http://www.100md.com
    提供多样化的语言环境。语言是通过反复沟通、交流习得的。除了家庭环境,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营造不同的说话环境,让孩子在正常的社交中,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可多带孩子去小区、公园、游乐园等公共场所,或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儿童游戏活动、故事会等,让孩子与更多小朋友在一起,接触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人群,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亲子共读提升语言能力

    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绘本、读故事书,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情境。很多孩子喜欢听爸爸妈妈反复讲同一本故事书,对于这些孩子熟悉的故事书,父母重复讲述时不妨落下一两个词或一句话,留给孩子去“填空”;也可以在讲书过程中替换些近义词、同义词表达,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新词上,能扩充孩子的词汇量,增强他对语言的兴趣。一些故事情节简单,父母讲解几遍之后,鼓励孩子看着书中的画面,用他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和情节讲给爸爸妈妈听。

    孩子经常会在说话时漏掉一些必要的内容,以致表述不清。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调整孩子说话的节奏,如教孩子念诗歌时可把某些字音拉长,加大每句诗之间的停顿,边念边做动作,纠正孩子说话过快的毛病。另外,家人日常和孩子说话的节奏也要放慢,孩子听见大人说话不慌不忙、有条不紊,自己也会模仿。

    3岁半以后,可以尝试让孩子编故事:妈妈在讲到故事尾声时戛然而止,让孩子编个结尾,慢慢过渡到妈妈讲一半时就停止,让孩子凭想象把故事讲完,或者,让孩子在读完一本故事书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所读到的内容,这需要孩子动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组织语言,能增强记忆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及时夸奖,多鼓励、多帮助,让孩子更自信,也更有动力去学习口头表达。,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