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3.11.26
编号:4245
“特权医疗”要给真正需要的人(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13.11.26
     最近,公费医疗范围进一步缩减的消息,让人们看到了医疗改革的推进。但显然,这些改变离百姓期待的医疗制度仍有差距。比如,令人诟病的“特权医疗”何时才能退出历史舞台?这似乎是医改过程中,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8月26日,实名认证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的章蓉娅,在其微博上向国家卫计委提出了一条建议:取消卫干(卫生系统的干部)门诊和高干保健。一时间,引起热议。而在此之前,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提出,公立医院里,一边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一边却是干部病房如同星级宾馆,医疗资源严重浪费。

    2006年,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披露中科院调查报告的数据,称政府医疗投入的80%都为党政干部群体服务了。此后,官方很少再披露此类数据,但从媒体报道中不难发现,新建豪华干部病房楼依然层出不穷:2013年,广西南宁投资3.5亿,建造“干部病房楼”;2011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干部病房装修豪华堪称“八星级”……此外,有钱人可以召集多名专家会诊,不论患者的病情程度是否真有这样的需要;有人脉者可以轻轻松松挂上别人要排几个月的专家号。所有这些或大或小的“特权”,无疑都会挤占原本就不富余的医疗资源,打破公平的就医秩序。

    公立医院的“公立”二字,决定了其属性应当是公益的,是尽可能公平的。很多人认为,在如今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应保证绝大多数人的看病需要,摒弃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那么,“特权医疗”是不是就不该存在?倒也未必。国际上,对公平医疗保障的共识是按需分配医疗服务。比如,北美医疗秉承“雪中送炭”的原则:美国的医疗保险首先关注的是老人、残疾人和穷人,墨西哥也是让低收入人群能够基本免费获得医疗服务。这些经验提醒我们,特权医疗不是不能存在,而是要让真正需要的人享受。

    “特权医疗”的本质是差别医疗。对于疑难重病却无钱可医的患者,社会需要给予一定的照顾,让他们跟普通病患有所差别。甚至可以说,以最大的诚意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尽可能将政府医疗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是推进医疗改革的必须。这样的“特权医疗”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体现的是社会责任,相信也会成为一种不被诟病的存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