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4.10.14
编号:9107
我们怎么就管不好垃圾(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4.10.14
     像很多社会顽疾一样,国人乱扔垃圾的问题总是屡管不绝,长假出游,尤显突出。正如一名在西湖景区工作5年的环卫工人所说,每年的节假日于他们都像一场“战役”。量大、面广、捡不完——这七个字或许大致概括了景区内垃圾的特点。

    国庆期间,黄山景区环卫工每人每天要清理1000斤垃圾;重庆某路段因车流量大,垃圾清扫量达到平日的3倍;深圳著名景点大梅沙被垃圾侵占,长假前三天就产生了300余吨垃圾,被游客吐槽为“像在垃圾堆上过夜”……

    国人出游越来越“大气”,银联数据显示,仅出境游吃住、游玩的刷卡消费,今年较去年增幅就超过了50%。但人们出游的文明意识与素质却离“大气”还远得很。人多垃圾量翻倍。无可厚非,但偏偏有人无视警示牌或工作人员劝阻,将垃圾随手乱扔:瓜子壳、啤酒瓶“栖身”路旁躺椅下;餐巾纸、零食袋被大手一挥,轻飘飘飞出车窗外;还有烟头、矿泉水瓶等在景区内“随遇而安”。没人愿意承认自己走过的地方就是垃圾场,可当你随手乱扔东西时,又何尝不是将所处之地当作了垃圾堆?

    事实上,杜绝乱扔垃圾行为,除有利于维护景区环境外,还有深一层的意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物,它们只有被归类到正确的地方,才能更好地被二次利用。然而在垃圾分类方面,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家里的垃圾袋,最多能分成厨余和非厨余两类;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出现了,很快又没了;路边的垃圾箱,无论“可回收”或“不可回收”一侧,都挤满了同样杂乱的废弃物。

    垃圾分类的概念早已脱离了大众“不知”的阶段,然而在“如何做”上,近年来我们却一直原地打转。民间环保机构和媒体做过相关调查发现,支持垃圾分类的受访者平均达到七成以上,却因受制于客观条件而令分类效果大打折扣,如分类垃圾袋发放不到位,回收垃圾桶设置不合理,中转站缺乏分类能力等。此外,“想做”和“会做”也存在距离。中华环保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和媒体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中,一道选择哪些是“可回收物品”的题目,难住了很多人。有63.5%的市民认为纸巾可回收,而实际上,纸巾由于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35.2%的人认为灯泡不可回收,但事实是,灯泡属于玻璃系列,可被回收。

    知易行难的道理,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意识仍是根本。心里时刻记着文明,就会在扔东西前先提醒自己别乱丢;心里想着要分类,即便垃圾袋不够用,也没什么不能克服;记着不分类的坏处,保洁员就会在转运时多多留心;人人都惦记着科学处理垃圾,制度规范、硬件设施就总有跟上来的一天。做到身体力行,才能真正难而不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