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7.11.07
编号:25215
公立医院全公益暂无可能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1月7日 生命时报 2017.11.07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公立医院不是公立医院,我们93%的创收要靠从病人的服务中去挣钱,医院的院长和医生考虑的是怎么创收,他们不是公立医院。”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某会议上对国内公立医院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公立医院”指由政府设立、建设并维持运作的医院。在50、60和70年代,多数公立医院是由政府投资和运营的。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公立医院逐渐走向商业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越来越少,目前,政府给公立医院尤其二级以上医院的投入不到医院业务收入的10%,还不足以支付人员工资,更别说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信息化发展了。要实现公立医院服务的公益化,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

    从全球来看,只有古巴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即患者看病无需花任何费用。通常人们提到的免费医疗国家,如加拿大、英国、俄罗斯等国,国民确实无需缴纳医疗保险费就可获得基本免费治疗,但保险目录外的医疗服务同样要自己掏钱,看病时仍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挂号费等。这些国家的免费医疗指的是基本医疗服务,政府掏了大头,每个参保人以税收形式也掏了一部分钱。

    中国为什么做不到呢?先来了解一下这样做的代价。2016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超过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6.2%,其中政府投入约1.5万亿元,占卫生总费用30%。要实现像英国或加拿大那样的公益化医疗,政府支出必须是现在的3倍左右,且不说这样大的投入不现实,即便现在能够支付得起,以目前卫生费用增长率远高于GDP的增长,未来也难以为继。

    即便在英国、加拿大等国,政府财政也远不能满足医疗费用的增长。笔者在加拿大温尼伯的一家医院了解到,政府对他们提供的拨款有限,因为住院免费,很多老年患者不愿意出院,导致服务成本大幅上升。这种现象在公益化医疗体制下普遍存在,卫生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道德损害”。不仅如此,公益体制也不利于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60%以上的慢性病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能否促使人们改变这些行为习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慢性病的经济负担。如果慢病负担重,人们就会注意改变生活方式;慢病负担小,政府又提供免费医疗,人们就多了一条不改变的理由。

    医疗服务的全部公益化,不仅经济上不现实,更不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控制成本,也无益于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目前不该推崇。当然,基本的医疗服务,包括初级保健、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等服务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逐步走向公益化。当然,公益医疗服务并不一定完全依靠公立医疗机构,社会办医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减免税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也能减轻公立医院不少压力。▲, http://www.100md.com(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