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1.26
编号:85169
狂买保健品,警惕精神病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26日 生命时报 2019.11.26
     超出经济能力 思维敏感多疑

    狂买保健品,警惕精神病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 黄悦勤

    本报记者 高 阳

    健康长寿的愿望人皆有之,出于养生防病的目的,很多人喜欢购买保健品,老年人尤其如此。近年来,老年人买保健品被骗被坑的新闻层出不穷,尽管教训比比皆是,可很多老人和保健品的关系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说,稍微买点图个心里安慰也就罢了,可偏偏有人家里堆满了保健品,欠了一屁股债,却还是要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今年85岁的余奶奶非常“时髦”,会英语、爱网购、懂社交。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她差点又像去年一样买一堆保健品。现在的余奶奶是“金盆洗手”了,可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在“买买买”,“见保健品必买”的行为着实吓坏了家人和亲戚朋友。
, http://www.100md.com
    起初,孝顺的儿女们觉得“这保健品,吃不好也吃不坏”,花钱不多,也就没太在意。可随后,余奶奶买得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从钙片到鱼油,从维生素到褪黑素,一箱一箱的保健品堆满了卧室、客厅、厨房。儿女受不了了,就劝说“不要再买了”,余奶奶却斥责儿女们不孝顺,不舍得让她花钱,儿女们无可奈何。余奶奶还变本加厉,每次都是好几万元地买,退休工资几乎全都用来买保健品了。最近儿子发现,母亲还在外面到处找人借钱买保健品,欠了一屁股债,这就有点过了。一位当医生的朋友提醒他们,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儿女们这才如梦初醒。

    来到医院后,经医生诊断,余奶奶确实出现了精神症状,属于认知障碍一类,多表现为敏感、好动、偏执、顽固等。这类患者往往存在“超价观念”,即思维内容荒诞,包括妄想、错误的超价观念和强迫观念。

    例如,子女劝老人不要买保健品,有的老人就臆想“你是不是想让我早死”或“你想要早点继承我的遗产”,这类极端且超出语义,存在被害妄想、敏感、多疑、敌对等古怪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就要警惕可能是精神障碍。其实这类新闻案例很多,如“妻子狂买保健品逼迫丈夫也吃”“女儿匆匆回国劝阻父亲狂买保健品”“老人狂买保健品藏满家,女儿讨说法被批不孝”等。
, http://www.100md.com
    老年人属于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比如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症都高发于老年群体,过去曾有病例发现,有些老人喜欢买保健品,可能是老年期痴呆导致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表示,目前这类疾病的就诊率并不高,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可能是精神障碍,认为只是老人购买保健品导致的家庭纠纷,主动就医的很少。

    治疗上,这类情况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黄悦勤说,老年人通常思维模式固定,有自己的行事方式,想要改变很难,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效果都不太好,而且往往发现时病情都比较严重,药物对症治疗的效果更好,但要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通常,服用精神类药物需要足量足疗程,药物在一周之内一点点加到治疗量。但即便达到治疗量,还不一定有效,一般需要两三个星期才可能起效,想要维持治疗效果需要两三个月,保持患者不犯病,至少要两三年。

    如今,余奶奶经过三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后,情绪逐渐稳定,思维也清晰多了。她看着满屋子保健品,几乎记不得是自己的“杰作”,后悔地说:“我怎么花这么多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啊,你们当时怎么也不劝劝我啊。”

    黄悦勤提醒,发现老人突然非理智地大量、频繁购买保健品,一定要警惕是否精神健康出了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买买买”都是精神障碍,这里有几个判断标准:超出个人需要;超出经济承受能力;不听周围人劝阻;明显的对抗行为。此外,还有些行为可能与精神障碍有关,如老人喜欢囤物品、捡垃圾、不洗澡、乱发脾气等。一旦发现老人存在这些异常行为,一定要到精神科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