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9.12.24
编号:83980
亲历加拿大急救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24日 生命时报 2019.12.24
     我和老伴在加拿大探望女儿一家期间,老伴有次意外摔倒昏迷,这让我亲眼见识到加拿大的急救。

    每步处理都充分沟通

    那天早上4点多,我听见“呼咚”一声,推开屋门一看,老伴歪着脑袋、脸朝下趴在楼梯上,脑袋旁有一大滩鲜血。我冲下去,一边呼唤她,一边用力帮她把身子翻过来(事后才得知,此举违背正确急救方法),发现她完全没反应。女儿女婿闻声后立马跑过来。女婿说:“别慌,赶紧打911(相当于我国的120)叫救护车!”

    女儿拨打911后立即接通。她极力控制惊恐的情绪,对医生讲述现场情况。对方边听边询问,并指示女儿查看一些细节,随后告知我们,救护车将在10分钟内赶到,到达前不要把电话“挂死”,有新情况立即联系。之后,每隔一两分钟,医生就会通电话询问情况,大概七八分钟后,一辆鸣着警笛的救护车赶到,停在了家门口。

    两名提着急救箱的医生进门后径直走到楼梯上,大略查看老伴状态后,详细询问老伴如何跌倒、有何既往病史,随后又拨开老伴眼睑查看、测量手腕脉搏。经过这些程序后,两位急救医生小心翼翼地把老伴架起来,扶到起居室,让她安坐在椅子上。由于空间宽敞了,医生开始进行更多检查,包括头部、颈椎、四肢等各个部位及血压、心跳等。与此同时,他们像做智力检测一样地问老伴“这是在什么地方”“怎么摔倒的”“认不认识他”,还让老伴使劲捏他们的手。之后,医生在老伴脖子上套了一个硬质项圈,轻声慢语地叫老伴躺到担架上,并解释,为了安全,需要用带子把她“绑”在担架上,不要紧张。
, http://www.100md.com
    诊疗分级,秩序井然

    到急救室后,一位医生立即出来接诊。他听救护车上的医生介绍情况的同时,还在表格中填写相应信息。随后,他又亲自做了一番检查,比之前多了一项验血,补记了许多内容。最后判定,老伴没有生命危险,没有需要立即处理的创伤。这里的规矩是:如果病例有生命危险或严重创伤,他们会立即抢救;如果不是紧急病例,则留给正常班医生处理。因此,老伴被推到了诊疗病房,安排等“白班”医生上班后再进一步处理。

    诊疗病房挺宽敞,大概有20平方米左右,没有门,一幅满遮满挡的蓝灰色布帘将病房内外的空间分隔开来。病房里有一张可调节高低的床,床上有呼叫装置,靠近床头的墙面上安装有各种抢救设备,看上去与国内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差不多。不过,在病床斜上方还挂着一个液晶显示屏,靠近“门口”的墙角除了有洗手盆,还有一个不锈钢抽水马桶。

    临别叮嘱负责又暖心
, http://www.100md.com
    早上7点,“白班”医生来了,是一位中年女医生。她一进来就拿起夹着刚才那些表格的硬质垫板夹,大声朗读。接着,她又打开显示屏,也是边看边朗读。根据这些信息,她亲自又做了一遍之前的检查。不过,她担心发生颅内出血和颈椎创伤,便开了两张CT单子,安排老伴去检查。老伴从影像室回来后,女医生又跟进来继续诊治,她看见老伴脸上、嘴上有血痂,说“这需要擦一下”。我以为这是让我们家属来擦,但一转身,看到一位女护士进来,用棉签蘸清水轻轻地为老伴擦拭,还一边问着“疼不疼”,跟我们家属也说着轻松的话。

    CT结果出来后,医生诊断,没有脑出血,颈椎没有受伤,但有脑震荡。她说:“先让病人休息一下,等走路稳当了,就可以回家了。”我们等待老伴休息好之后,准备离开。刚走几步,女医生就从后面追上来,叮嘱我们:“病人摔得太重,可能对牙齿有不利影响,回家后这几天要注意别吃硬东西。”这时,老伴说:“没想到这里的医护人员这么暖心、负责任,他们的急救真是以病人为本,一切为了治病救命。”

    我身边有些老人的孩子也在外国,但他们却不常去探望。因为国外医疗费用高昂,他们担心万一生病或发生意外,就把孩子弄“破产”了。其实,只要买医疗保险,就可解后顾之忧。我们就是因为买了保险,老伴这次意外从救护车费到检查、急救费,没有花一分钱。▲, http://www.100md.com(张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