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4.21
编号:82894
爱打人 可能是暴力片看多了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21日 生命时报 2020.04.21
     爱打人

    可能是暴力片看多了

    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医师 丁大为

    攻击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故意打、踢、推、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在婴幼儿期就可出现,学龄前期频率最高,之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攻击行为按起因分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两种类型。前者是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敌意挑衅而引发的,是对外界威胁性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主要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后者是个体将攻击作为达到目标的有效办法,如通过强制、控制、威吓同伴以达目的。如果儿童经常有主动性攻击行为,家长应根据不同诱发因素对症处理。

    儿童本身因素。1.年龄因素:婴幼儿如果存在偶发性的攻击行为,可能是存在躯体不适,比如饿了或困了、需要换纸尿裤或生病感冒了。在不适状态下,婴幼儿的激惹性会升高,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容易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2.发育障碍性疾病:很多发育障碍性疾病,如孤独症及智力障碍等,会导致患儿的攻击行为增加。这类儿童还存在很多其他发育方面的问题,如语言、运动发育比正常同龄儿晚,社交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欠佳,其他行为问题也更多。3.其他发育行为问题:部分行为发育存在偏离的儿童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比如多动症或有过脑损伤病史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较差,攻击行为也更为严重及持久。

    社会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著名的有关儿童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试验,结果提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对学龄前期儿童而言,主要包括家庭、同伴与大众传媒等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成员之间如果长期互相表示愤怒情绪甚至攻击行为,会显著增加儿童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的程度。而且儿童会从家庭成员的冲突中模仿,并用这种攻击行为对待其他人,形成恶性循环。2.大众传媒因素:儿童接触手机、平板及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媒体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越大。儿童缺乏鉴别是非的能力,容易盲目效仿。因此,帮孩子选择电视节目并给予正确引导,是家长要注意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