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5.01
编号:83644
在家做饭多,避免五个错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1日 生命时报 2020.05.01
     生熟不分开 种类太单调 一次做很多

    在家做饭多,避免五个错

    受访专家:食品安全博士、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钟 凯

    本报记者 雷 妍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非常时期,在家做饭成了多数人的生活常态。“某做菜APP崩了”时不时上热搜,朋友圈里秀厨艺的人越来越多。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是相同景象。近期,纽约一项调查显示,相比疫情前,54%的受访者做饭次数增多,51%的人表示在疫情结束后还会继续做饭。人们对在线烹饪教程、食谱网站和美食博客的兴趣激增。

    该项调查指出,在家做饭的最大障碍之一是需要多次练习和一定时间才能熟练掌握。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根本没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新冠疫情让一切都按下暂停键,人们重新操起“在家做饭”的技能。做饭已被证明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好、更长久:经常在家做饭的人比那些少做饭的人吃得更健康;长期在家烹饪,可以减少患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等慢病风险。但同时,在家做饭不可避免也有一些错误需要规避。食品安全博士、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总结了以下几点。
, 百拇医药
    错误1:生熟不分。生的蔬菜、生肉等生食可能带有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需要经过加热处理后才能食用。如果加工、贮存过程中不注意将它们与熟制食品分开,比如,用切过生食品的刀和砧板切熟食、盛过生食的容器没有清洗就用来盛放熟食、处理生食后不洗手直接处理熟食等,就会将生食上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致病微生物污染到熟食上,随食品进入人体内,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生熟分开,可预防生食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熟食。储存、加工食物时,应使用两套刀具、器皿、砧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不能混用。

    错误2:只图鲜嫩,不烧熟煮透。食物中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或毒素。未将食物烧熟、煮透就吃,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轻者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出现脱水等症状。而一些可能带有寄生虫的食物,如淡水鱼虾、贝类,不经高温加热煮熟就吃,可导致寄生虫感染。食物烧熟、煮透,就能预防上述情况发生。

    错误3:食材种类单一。在家烹饪,选择何种食材往往取决于个人喜好和自己的厨艺水平。因此,在家吃饭更容易出现食材品种单调,导致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取不够均衡。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要求,既能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又能满足身体功能的需要,降低患病的风险。具体要求: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错误4:一次做很多。有些人为了省事,一次做出大量饭菜,这顿吃不完下顿再吃。反复加热不仅破坏营养,还会导致食物口味变差。存储不当长时间冷藏或者食用时没有热透,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等问题。所以,短时间内吃的食物要冷藏,长时间储存的食物要冷冻,吃之前热透,尽快吃完。

    错误5:口味过重。煎炸、红烧……根据喜好烹饪,常常让人忽略了控制盐的摄入量。厨房中,不仅食盐,生抽、老抽、酱油、蚝油、鸡精等调味品也都含有大量“钠”,一不留神就可能摄入过量的盐分。以目前我国居民的现状看,大多数人都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因此,在家烹饪时,要充分估量调味品中的盐分;多用蒸煮等烹饪方式、炒菜出锅前再放盐,都能适当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