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07.24
编号:88988
今夏洪水为何这么猛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24日 生命时报 2020.07.24
     今夏洪水为何这么猛

    受访专家: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宋连春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 赵飞虹

    本报特约记者 金海燕

    编者的话:7月13日,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暴雨、洪水已致全国27个省区市3873万人次受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141人,倒塌房屋2.9万间,已经累计紧急转移224.6万人次。从6月2日开始,南方强降雨带一直持续,截至本报发稿,中央气象台已连续40多天发布暴雨预警,这是自2007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以来,预警时间最长的一次,可见今夏洪水的猛烈程度。
, 百拇医药
    五个问题说清今年降雨

    根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6月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总体偏涝。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我们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

    1.今年6月以来,我国到底下了多大的雨?今年暴雨呈现出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暴雨强度强的特点。自6月1日以来,我国多地降水量都已经突破了历史极值。截至7月14日,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72.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

    2.哪些地方降水最严重?与往年相比,今年6月以来,我国雨区重叠度高,累积雨量大。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安徽、贵州为历史同期第二多,江西、浙江、江苏为历史同期第三多。湖北黄冈、安徽安庆和黄山、江西上饶和景德镇、浙江杭州和衢州等地降水超过1000毫米。

    3.此次降雨最大特点是什么?此次南方地区降雨单日雨量大,极端性十分突出,有10县(市)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52县(市)突破当月历史极值。这也使得部分流域降雨明显偏多,比如6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8.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太湖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88.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
, http://www.100md.com
    4.防洪形势如何?根据水利部统计,目前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以下全线超警,中间洞庭湖还出现过超保洪水(即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说明工程已处于安全防御上限,意味着堤防不能保证安全运行,防汛形势极为严峻,险情及灾情随时可能发生)。太湖现在也出现超警,水位接近4.45米,根据预报还将持续上涨,甚至可能超过4.65米的保证水位。

    5.此次与我们印象深刻的1998年洪水相比如何?根据中央气象台统计,从暴雨持续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来看,今年长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灾害比1998年偏弱,影响时间没有1998年长,影响面积也没有1998年大。但与1998年致灾原因相似,即副高北抬后南落且维持。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在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中介绍,目前鄱阳湖的部分站点水位超过1998年,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点的水位低于1998。不过,与2016年暴雨事件相比,2020年南方暴雨较强,影响时间也会较长。▲

    旱涝变化有周期性
, 百拇医药
    “首先,今年气候极端性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宋连春说,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我国处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近60年,降水极端性明显增加,高温日数也明显增加,干旱的地区也在增加。这样的一些事实表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同时,今年副热带高压比较强,加之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了今年长江流域的持续强降水。”

    “周期性的天气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介绍。《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统计了1470至2018年间中国旱涝相关数据,结果表明,我国的旱涝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准周期或阶段性交替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转换。比如,东部区域旱涝变化的准周期性更加明显,以2~3年周期为主,但也有11年左右、22年左右、50~60 年,甚至有80~100年的“世纪周期”出现。20世纪后,全国逐渐向旱型年景转变,其中,华南和淮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偏旱,长江以南和西北东部偏涝。
, 百拇医药
    彭应登指出,除了气候和天气因素,地方长时间没有遭遇较大规模降雨,防洪排涝等设施维护跟不上,也是造成洪灾的原因之一。比如,排水管网、道路集水口被淤泥杂物堵塞,城市防洪排涝设施老化等。▲

    7月下旬,主雨带将北移

    宋连春提醒,气候变暖会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气候。“我们不能说单次的极端天气事件是气候变化直接的结果,但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财、物进一步高度集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也在加剧。全社会要提高气候风险意识,增强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的能力,特别是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保障气候安全。”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7月底到8月中旬,我国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雨带将北抬至黄淮、华北至东北中南部地区。多雨区主要位于东北大部、华北、黄淮、江汉、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和中北部、东南沿海等地,其中华北东部、黄淮东部、江汉西部、西南地区东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区偏多二至五成。内蒙古东北部、江南中西部偏少二至五成。但即便如此,长江流域的防汛压力也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 百拇医药
    护好水源,重点防疫

    “大灾之后,常有大疫”。洪水不仅淹没了城市,还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环境污染、流行病等。洪灾后,野生动物的居住地被破坏,被迫大面积迁移,与人混居,加上洪水冲刷出人与动物的尿液、粪便,大量病原体随之四处漂流,导致病毒、病菌等广泛播散。人、畜大量迁移过程中也容易遭遇蛇虫,加上此时南方高热、高湿的环境,疾病发生率会较高。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的一项调研显示,洪灾导致居民损伤、中毒和肿瘤的死亡率升高明显,建议受灾地区居民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以降低损伤、中毒和肿瘤的死亡率。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0年夏季洪涝灾害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称,夏季温度高,再结合洪涝灾害特点,灾区可能面临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潜在流行威胁。不过,各地因洪涝灾害导致新冠疫情暴发的可能性较低,这对现阶段灾害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影响有限。

    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则强调,洪灾期间“饮用水是关键”。生活用水一定要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千万不要喝生水,即使是消毒好的水,也一定要把水烧开后再饮用。”她表示,给水消毒,含氯消毒剂是最便捷、性价比最高的消毒方式,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合适比例的消毒剂,比如每升水2毫克氯,污染严重的可提高到每升水8毫克氯,“具体使用量可以咨询当地卫生防疫人员。”

    “防疫的关键是保护好饮用水水源。”赵飞虹强调,要防止水源地污染,加强周边环境保护,防止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等污染水源。食物一定吃新鲜、彻底煮熟的。“吃以前一定要用消毒好并且煮沸的水清洗干净。”

    对于生活环境,要防止蚊虫叮咬和蛇鼠咬伤,定期清除安置点周边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和埋葬死亡动物。此外,还要对周边环境做好消毒、杀虫和清理工作,防止滋生蚊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