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上火
编号:87879
中医治上火,五看辨虚实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5日 生命时报 2020.09.15
     中医治上火,五看辨虚实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治医师 徐 寅

    嘴里长泡、脸颊发红、眼上生疮……遇到这些状况,不少人就知道自己又“上火”了。其实,“上火”是民间的俗称,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医学术语。

    中医认为,“上火”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火热之邪”侵袭人体,会造成全身或局部出现一系列“热证”,常表现为咽喉干痛、头昏目胀、鼻腔热烘、口舌生疮、流鼻血、便秘、牙痛等症状。对于“上火”,不少人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上火”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证型,有虚火、实火之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是平衡的,实火是指阴正常、阳过亢;虚火即阴虚导致阳偏盛。不辨虚实,这“火”就难以防治。

    区分自己的“火”是实是虚,可从以下5个方面来分辨。

    看病程。发病急,病程短的多属于实火;发病缓,病程长的多属于虚火。

    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是虚火。

    看大便。大便干结多为实火;大便稀软或腹泻多为虚火。

    看舌头。舌质红、舌苔厚黄为实火;舌质红或淡红、舌苔薄、少津为虚火。

    看发热。发热温度高、全身燥热、口渴饮水多是实火;发热温度相对较低、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多为虚火。当然,并非所有“上火”都会导致发热症状,此时可根据其他4方面判断。

    总体来说,实火多由外感、饮食过辛、自身体质因素导致的,多有高热、面红耳赤、心烦易躁、喜冷饮、唇焦(嘴唇干裂)等症状。而虚火多因内伤劳累而起,症状多见潮热盗汗、午后颧红、手足心热、虚烦失眠、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耳鸣健忘、腰酸遗精等。

    辨别了虚实,该如何“祛火”?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吃各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或性味苦寒的食物。这可能有一定效果,因为这些药食正好对应最常见的实火症候,但遇上因虚所化的“火”却难以奏效,甚至会火上浇油。“祛火”并不能一味地清热。

    《黄帝内经》曾记载,“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于实火,应清热解毒、泻火,宜多食性味寒凉、清热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丝瓜、苦瓜、苦菜等,忌韭菜、羊肉、狗肉、龙眼、杏子等助阳兴热食物;常用中成药有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三黄片、板蓝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等。

    对于虚火,应滋阴降火,可补充银耳、百合、桑椹、莲子、雪梨、西洋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生地黄、玄参、石斛等食材;常用中成药有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同时,饮食习惯也需做出调整,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品为主,少食爆、烤、煎、炸、难消化的油腻之物;多摄入水分;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的食物。

    需要提醒的是,因祛火药多由性味寒凉的药味组成,不能长期服用,症状消失就该停药,长期、大量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上火”实际情况很复杂,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辩证施治,合理用药。如果自行使用药食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以免贻误病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