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不止是聊一聊
确定谈话目的 选对合适时机 适当使用技巧
沟通不止是聊一聊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 蓉 □丁思远
随着沟通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沟通”听起来是一个“准不会错”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很多人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积极沟通,关系就会好。其实,并不是所有沟通都一定会有效果,如果方式方法没掌握好,有时会越沟通问题越多、矛盾越激化。想让沟通起到积极作用,需要避免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误解一:沟通就是“聊一聊”。这是很多人对沟通的误解。一方面,比起随性的说说话、聊聊天,沟通有更多“正式”的意味。发起沟通的人,是要有目的性的,甚至谈话的内容,最好都要有事先准备,否则对方很难抓住你说的重点,谈话过后就忘了,沟通效果很差。
另一方面,沟通不仅仅是“说”,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表情神态、肢体动作、语音语调,都在透露社交信号。沟通也不是从“我们来谈一谈吧”开始的,之前的行动表现和情绪,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最好事先做一些铺垫,发出“想好好谈谈”的信号,过程中尽量避免不着边际地聊天,要让对方对某一主题重视起来。
, 百拇医药
误解二:只要积极沟通,意见就能达成一致。很多人在面对意见分歧时,会觉得只要我有沟通意愿,就一定能够让对方了解并肯定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咄咄逼人”,是单方面给对方灌输想法,并没有尊重对方的沟通意愿。这种情况下,沟通效果通常不好,要不就是对方拒绝听我们的,要么就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出”。
如果确实想要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交流意愿,不要一厢情愿地单向输出。还有,在意见出现分歧时,放下“我对你错”的观念,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这会阻止别人真诚地表达想法。另外,不要对“达成一致”太执着,仅仅几次沟通是很难达成共识的,目标适当放低,例如“了解到彼此的想法”“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期望”即可,而对方是否要听我们的建议,决定权在他人。
误解三:为了沟通效果而假装妥协。沟通的前提一定是真实表达,只有真诚地发起沟通,才有机会得到另一个人真诚的回应,否则,就是两张面具的对演。很多人以为把对方叫过来聊一聊,在语言上假装妥协或者改变,就能化解眼前的矛盾。但人对“言不由衷”的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是对熟悉的人,当下的假装,也会在日后的交往中不知不觉露出马脚。而且,如果假装妥协或改变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旦被拆穿很容易带来信任危机,那时再沟通的难度会更大。
, http://www.100md.com
误解四:出现问题了就要赶紧沟通。很多改善人际方面的书籍会建议有矛盾了要马上沟通,不要冷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沟通的时机要把握好,并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要立马沟通,需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双方的情绪稳定程度。如果矛盾发生后两人迅速平复了情绪,能够进行坦诚冷静的沟通与谈话,那么可以马上沟通;但如果发起沟通的一方甚至双方都情绪不稳定,就应该缓一缓,以免引起新一轮争吵。二是双方的沟通意愿。如果一个人想沟通,另一个人不想,就不要强迫,因为你无法逼不愿意敞开心扉的人说话,可以在表达交流意愿后等待对方。三是沟通目的。发生矛盾后,很多人所谓的“沟通”只是想为自己解释和澄清,带着这种心态,只会越沟通越不愉快。总之,如果气氛不对,不要着急沟通,适时冷静一会。
误解五:只要多沟通,关系就能更亲密。沟通之所以会让我们变得亲密,是因为我们能从中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倾听,找到共识、共鸣,获得来自对方的友善和爱。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愿意打开心扉、表达真实想法,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待、给予重视。有时,几十次就事论事的沟通,不如一次能表达情绪、感受的交流。
如果想让关系更亲密,要注重沟通质量而不是数量。可以从“自我暴露”开始,多谈谈自己的恐惧、担忧,自己的一些比较难启齿的想法和过去,让对方看到一个更立体、真实的你。当然,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回应,也许是他确实觉得谈不来或心理有提防,不必强求。
误解六:多学一些技巧就能沟通好。“先扬后抑法”“得寸进尺法”“避免说这些话”等沟通技巧确实有用,但不应该舍本逐末。有些人对技巧信手拈来,真诚度、流畅性却少了很多,反而不利沟通。在轻松安全的交流气氛中,可以适当使用技巧,是为了更准确、全面地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让对方误解。真心加技巧,沟通的效果会更好。▲, http://www.100md.com
沟通不止是聊一聊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 蓉 □丁思远
随着沟通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沟通”听起来是一个“准不会错”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很多人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积极沟通,关系就会好。其实,并不是所有沟通都一定会有效果,如果方式方法没掌握好,有时会越沟通问题越多、矛盾越激化。想让沟通起到积极作用,需要避免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误解一:沟通就是“聊一聊”。这是很多人对沟通的误解。一方面,比起随性的说说话、聊聊天,沟通有更多“正式”的意味。发起沟通的人,是要有目的性的,甚至谈话的内容,最好都要有事先准备,否则对方很难抓住你说的重点,谈话过后就忘了,沟通效果很差。
另一方面,沟通不仅仅是“说”,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表情神态、肢体动作、语音语调,都在透露社交信号。沟通也不是从“我们来谈一谈吧”开始的,之前的行动表现和情绪,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最好事先做一些铺垫,发出“想好好谈谈”的信号,过程中尽量避免不着边际地聊天,要让对方对某一主题重视起来。
, 百拇医药
误解二:只要积极沟通,意见就能达成一致。很多人在面对意见分歧时,会觉得只要我有沟通意愿,就一定能够让对方了解并肯定自己的观点。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咄咄逼人”,是单方面给对方灌输想法,并没有尊重对方的沟通意愿。这种情况下,沟通效果通常不好,要不就是对方拒绝听我们的,要么就是“左耳朵听,右耳朵出”。
如果确实想要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交流意愿,不要一厢情愿地单向输出。还有,在意见出现分歧时,放下“我对你错”的观念,谁都不喜欢被否定,这会阻止别人真诚地表达想法。另外,不要对“达成一致”太执着,仅仅几次沟通是很难达成共识的,目标适当放低,例如“了解到彼此的想法”“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期望”即可,而对方是否要听我们的建议,决定权在他人。
误解三:为了沟通效果而假装妥协。沟通的前提一定是真实表达,只有真诚地发起沟通,才有机会得到另一个人真诚的回应,否则,就是两张面具的对演。很多人以为把对方叫过来聊一聊,在语言上假装妥协或者改变,就能化解眼前的矛盾。但人对“言不由衷”的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是对熟悉的人,当下的假装,也会在日后的交往中不知不觉露出马脚。而且,如果假装妥协或改变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一旦被拆穿很容易带来信任危机,那时再沟通的难度会更大。
, http://www.100md.com
误解四:出现问题了就要赶紧沟通。很多改善人际方面的书籍会建议有矛盾了要马上沟通,不要冷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沟通的时机要把握好,并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要立马沟通,需要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双方的情绪稳定程度。如果矛盾发生后两人迅速平复了情绪,能够进行坦诚冷静的沟通与谈话,那么可以马上沟通;但如果发起沟通的一方甚至双方都情绪不稳定,就应该缓一缓,以免引起新一轮争吵。二是双方的沟通意愿。如果一个人想沟通,另一个人不想,就不要强迫,因为你无法逼不愿意敞开心扉的人说话,可以在表达交流意愿后等待对方。三是沟通目的。发生矛盾后,很多人所谓的“沟通”只是想为自己解释和澄清,带着这种心态,只会越沟通越不愉快。总之,如果气氛不对,不要着急沟通,适时冷静一会。
误解五:只要多沟通,关系就能更亲密。沟通之所以会让我们变得亲密,是因为我们能从中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倾听,找到共识、共鸣,获得来自对方的友善和爱。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愿意打开心扉、表达真实想法,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待、给予重视。有时,几十次就事论事的沟通,不如一次能表达情绪、感受的交流。
如果想让关系更亲密,要注重沟通质量而不是数量。可以从“自我暴露”开始,多谈谈自己的恐惧、担忧,自己的一些比较难启齿的想法和过去,让对方看到一个更立体、真实的你。当然,如果对方一直没有回应,也许是他确实觉得谈不来或心理有提防,不必强求。
误解六:多学一些技巧就能沟通好。“先扬后抑法”“得寸进尺法”“避免说这些话”等沟通技巧确实有用,但不应该舍本逐末。有些人对技巧信手拈来,真诚度、流畅性却少了很多,反而不利沟通。在轻松安全的交流气氛中,可以适当使用技巧,是为了更准确、全面地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让对方误解。真心加技巧,沟通的效果会更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