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13
编号:86613
人到晚年,先照顾好自己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3日 生命时报 2020.11.13
     担忧多管得多,焦虑和矛盾也多起来

    人到晚年,先照顾好自己

    受访专家: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隆春玲

    本报记者 王冰洁

    70岁生日那天,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为自己写下了一首诗,题为《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人到老年,要学会爱自己,也要享受被爱,但不是每位老人都能如此洒脱。有人会抽空和老朋友们谈笑风生,有人对自己的吃穿用度皆用心细致,有人每年安排一次旅行放松身心,但也有人每天5点起床做饭,直到家人睡下才结束忙碌的一天,全年无休。

    很多老人在家会主动替儿女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担心晚辈照顾不好自己,每天提醒他们加减衣物、好好吃饭;总想着可以帮忙操持家里的大事小情……当这种照顾发展到“忘我”的境界时,老人常会忽略了自己。即使生着病,也要照顾儿女的一日三餐;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接送孙辈,完全可以授予一个“全勤奖”;自己省吃俭用,给晚辈买东西却从不犹豫……如果画一个“圆”,让中国老人把分配给儿女、孙辈、伴侣、自己的时间按比例画出来,就会发现,有的老人恨不得80%的时间都给了子女,甚至全身心地投入孙辈的照顾,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老人,在他们眼中,忘我容易,爱自己却很难,好像享受晚年成了“自私”或“不负责”。
, http://www.100md.com
    “明明是为了他们好,为什么都不懂我的苦心”,回想自己每天的生活,有些老人也会抱怨,自己陀螺似的打转没有得到应有的感谢与尊重。但还会因为“不放心”,继续这种生活模式,陷入“担忧多、管得多、焦虑多、矛盾多”的恶性循环。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隆春玲表示,这是孤独感、无力感在作怪。不再工作、社交变少,种种转变难免会让老人觉得自己“没用了”,于是为儿女忙碌起来,成为他们“被需要”的寄托,希望找回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这种心理可以理解,却不该提倡。隆春玲表示,人只有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幸福起来,才有能力给别人带来幸福。

    她建议,即使不放心儿女孙辈,老人也要劳逸结合,一周抽出两天休息一下,或每年安排一次旅游计划,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当儿女看到父母开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关爱自己,也会有种成就感。而且老人照顾好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舍得为自己花钱,对儿女来说也是另一种帮助。

    除了休息,老人也要走出门去,不妨和姐妹们去跳一次广场舞、和朋友到公园下次棋。参加公益活动也是不错的尝试,得到陌生人的尊重、认可,能帮老人找回“价值感”。主动走出去,就会发现生活的各种乐趣。当自己的休闲时间能够自如掌控,快乐心情就会随之来到。
, 百拇医药
    隆春玲建议,老人可以练习写写感恩日记,每天记录下产生感激的想法,其实是一个“回想幸福”的过程,可以帮老人把痛苦、遗憾等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使老人看到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身边人,促进家庭和谐,让老人对生活拥有更美好的憧憬,更加热爱生活。

    人到晚年要爱自己,更要学会享受被爱,尤其是儿女的爱。即使老人不求回报,内心却十分希望得到认可,一个口头称赞就可以满足他们。但中国式儿女也有个通病,就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对父母。如果老人投入很多,但儿女却没有情感上的回馈,他们会觉得“收支不平衡”,出现失落感。 但当儿女表达出对父母的爱,不少老人又会不好意思。比如,面对儿女的礼物时,嘴硬说“花钱干什么,下次别买了”。隆春玲强调,如果老年人自己从来不关心自己,其他人反而更会忽视他们,即使是老伴、儿女。因为在家人心中,他们已经是“铁人”般的存在。因此,下次遇到儿女送礼物,老人不要马上“泼冷水”。接受子女的礼物,表达出自己的喜欢,这会让儿女感觉“我得到了爸妈的认可”,接下来也会投入更多心意,让老人享受到更多温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