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1.17
编号:86633
这辈子,我就做两件事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1月17日 生命时报 2020.11.17
     这辈子,我就做两件事

    贾大成

    编者的话:有人说,急救就是与死神的拉锯战。从事医疗急救工作近50年,贾大成一直在从死神手里抢人。多年来,他还为国内各行各业数千家机构做过急救知识讲座,不遗余力地向全社会推广急救理念和知识,被誉为“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从本期起,我们邀请贾大成入驻“茶座”,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行医感悟。

    贾大成,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急救科普学组组长、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我1949年10月出生在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同月人。大概每个少年心里都有一个梦想的圣殿,我心中的圣殿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只是世事难料,在我初中毕业时,文革开始了,停课苦闷之际,我去王府井书店打发时光,翻到了三本医学书,冥冥之中,我和医学一生的缠绕就此开幕。我开始学习针灸,拿自己和家里人练手,从此走上了从医之路。
, 百拇医药
    1983年,我成为北京市红十字急救站(北京急救中心前身)的一员,开始从事院前急救,直到2009年退休。很多人觉得急救医生工作紧张、清苦,但我特别有兴趣,因为热爱,终此大半生深陷其中乐此不疲。

    选择了一个“人见人不爱”的工作

    1983年春节过后,我偶然看到报纸上一篇名为《北京急救站见死不救》的文章,当时因为急救一线缺少医生和急救资源,造成百姓的误解,文中说:“北京市急救站的人员、设备,远远不能满足首都政治地位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而全国其他地区的急救站情况就更落后了,远远赶不上北京。我读完以后,一下子热血上涌,觉得这个“人见人不爱”的工作特别适合我,因此毛遂自荐,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成为北京市红十字急救站的一名急救医生。

    在急救站接触的患者,多是急性危重病人,什么情况都有,看着让人揪心,可我偏偏有兴趣,这大概和我的急脾气有关系。这么多年在急救一线,我一直被领导安排去抢救最危重的病人。急救,其实就是和死神的拉锯战,敌退我进。每当经历生命垂危的患者被我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看到家属从惊慌失措到喜极而泣,那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其中的滋味和成就感,大概只有我们这些急救医生才能体会得到。
, 百拇医药
    急救医生必须专业知识广博,头脑清醒,反应快,忙而不乱,动手能力强。记得有一次下白班,我在路上正骑车。那天风特别大,一位30多岁的女士正走着,天降横祸,大风卷着一块护窗板直飞过来,正砸中她头部,眼见鲜血喷出一米多高!几位路人慌忙冲过去把伤者抱住,大声嚷嚷,却手足无措。我赶紧扔下自行车跑过去,拽出兜里一块干净的大手绢,一只手用力压住喷血的部位,另一只手压住伤侧的颞浅动脉,喷泉般的血马上止住了。有人马上打120,伤者被就近送往医院。第二天我打电话询问,得知患者已转危为安,心里才踏实了。

    不少抢救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最让人高兴。比如,有位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飙升到每分钟200次,用药后立即恢复为窦性心律,每分钟70多次;有人心脏骤停后,立即电击除颤,心跳恢复了,旁边的人都觉得非常神奇。咱们中国人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很朴素,患者缓解过来,有的家属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感谢救命之恩。这时感到手足无措的就换成我了,赶紧把人搀起来,自己心里其实也百感交集,既叹生命的脆弱,也叹生命的顽强!
, 百拇医药
    让百姓学会自救互救

    每次跳上急救车,我们都是全力以赴,但令人遗憾的是,等飞奔到现场,有些患者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其中有些死亡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对于股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压迫出血部位就能止住血,可惜周围没人知道止血方法,站在旁边干着急;有人突发心脏病,周围人不会做心肺复苏,也没有除颤器,超过10分钟就脑死亡了。这样的悲剧天天发生,对我的触动特别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95%的急症都发生在家庭、单位等场所。由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把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教给老百姓,让人们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能自救互救,为医生的抢救赢得时间,以挽留更多的生命。

    1987年春天,中国红十字总会找到北京急救站的领导,要对中国民航总局的几十名空乘和地勤人员进行急救培训,领导就派我和另一位医生前往。这个培训是为了让中国民航与国际接轨,应对乘客突发疾病,所以大家都学得很带劲。这是中国红十字系统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急救培训。随后,我们又接到北京红十字会的邀请,做了大量的急救培训,现在全国各地许多急救师都是我们当年的学员。
, 百拇医药
    30年多前,美国首位美籍华人市长黄锦波先生捐赠给我们一个用于心肺复苏训练的模拟人,我们为其起名叫“安妮”。安妮可立了大功,我经常拉着她去各地,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学校社区……不管是上千人,还是几个人,我都有求必应、倾囊相授。急救知识内容广泛,涉及心肺复苏、脑血管病、溺水、大出血等现场急救,还有食物中毒、地震避险、车祸外伤急救等知识。当年北京化工二厂的领导说,万一发生事故,希望能让一线工人知道怎么自救互救。我心想,这真是个关心职工的好领导!我教得认真,大家觉得学了有用,我就越干越起劲。

    不敢称第一,一直在坚持

    我这辈子就爱做两件事:一是救人,二是教人救人。有人说我是“中国急救第一人”,这个我不敢当,比我更早做急救科普的医生有,和我同一时期做的医生也有,只不过我在一直坚持。

    除了急救讲座和培训,我还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传播急救意识、急救知识、急救技能;近些年,我还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消息、写文章,粉丝超过300万,让更多人看到了急救的重要性,也学到了一些基本常识。

    今年金秋十月,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新成立了急诊科普学组,由我主持工作。对我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中国急救科普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我现在虽然每周工作7天,比在急救中心时还忙,但从心底里感到高兴。我愿与同行、学生、朋友们一起,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掀起全民学急救的高潮,助力健康中国!(连载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