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0.12.11
编号:87143
去医院改掉生活坏习惯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1日 生命时报 2020.12.11
     本报记者探访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

    去医院改掉生活坏习惯

    受访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创始人之一、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冯 雪

    本报记者 高 阳

    小到失眠、腰痛,大到慢病、肿瘤,现代人所患疾病的60%都与生活方式有关。可以说,“生活方式病”是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但生活方式又该如何调整和改变呢?日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宣布成立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在这里,医护人员将用何种方式帮大家养成健康习惯呢?《生命时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不像医院,更像健身房”

    “第一次来就觉得这里一点都不像医院,更像健身房,在这里治疗不会有压力。”在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治疗两个月的王先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通过生活方式训练,他的血压、血糖已经降了不少,爬山旅游都没问题。在这里,没有抽血化验,也没有吃药打针,每个人都在有序地做着各种生活方式训练,循序渐进地改变不良习惯。
, http://www.100md.com
    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多学科、扁平化、协作式管理,分为多个训练室。在心肺评估室内,患者进行踏车呼气测试时,心血管医生可随时监测其心率、心电图、呼气功能、肢体协调性等指标,做出心肺功能评估和诊断。在微氧治疗室,有专门的仪器帮助患者调理肢体血管微循环。在压力管理室、心理诊疗室,心理医生会与患者交流互动。在静态康复室,有医师指导患者做呼吸操、八段锦等功能性训练,帮他们调整呼吸,疏解压力。中医理疗室内,中医师给患者开出个性化康复处方,可在这里针灸、拔罐等。

    中心最开阔的地方当属运动大厅,分为有氧运动区和抗阻运动区,跑步机、哑铃、卧推器、划船机……这些在健身房最常见的运动设备,这里一应俱全,还配有专门的儿童训练区。最重要的是,设备全部智能联网,患者的各项运动指标都能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方便医生随时干预指导。正在建设中的开放厨房和作业治疗室,模拟了下班回家的状态,比如逛超市怎么看营养成分表,回家做饭的营养建议,如何休息,睡前习惯等,教会大家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 百拇医药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创始人之一、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冯雪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等,只有从改变一个人到改变一个家庭,用“饮食处方”“运动处方”替代药物,才能将健康生活意识融入到生活中,最终达到“健康中国”的目标。

    生活习惯不改,病就越治越多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原因的70%。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这四个关键不良生活方式占比最大。过去30年,我国吸烟致死率显著增加,80%的居民每日吃盐多于12.5克。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曾表示,虽然我国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但发病率持续增长,陷入“一直在治病,病却越来越多”的怪圈。他呼吁,要对医学模式进行反思,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是一种对当前医疗模式的突破。冯雪表示,一直以来,医院对于生活方式治疗,要么让患者回家自己做,要么只是做一些简单宣教。但效果较差,部分患者自觉和依从性差,部分患者想改变却不知从何做起。国际上,生活方式医学在过去20年快速发展。1999年,生活方式医学的一部专著正式出版;2004年,美国生活方式医学会成立;2017年,美国联邦将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 http://www.100md.com
    “过去,医生是有心无力,现在,我们愿意跟患者一起成长,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冯雪告诉记者,目前中心主要面向人群是已存在风险因素的患者,比如“三高”、肥胖、有明确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中晚期患者。

    宣传健康生活方式需各方出力

    自成立以来,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制定了多项工作计划。第一,理清临床路径,每个患者来到这里后,都要进行初步分诊,综合评估后,再看具体需要做哪些训练和检查,比如运动类、睡眠类、心理类等。

    第二,进行职工健康管理,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各科室设立健康管理员,从职工的各项体检指标着手,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第三,打造国家级健康教育和科普平台。组建媒体矩阵,发出专家权威的科普声音,增强大众健康责任第一人的意识。

, 百拇医药     第四,搭建国家级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术平台。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委员会,将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心理与行为干预、医学营养、健康传播与健康教育等纳入其中,搭建国家级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学术支撑平台。

    第五,建立生活方式干预技术体系,探索远程居家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模式。依托临床康复工作,建立生活方式干预技术体系,借助“互联网+可穿戴技术”,探索远程居家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模式。

    第六,创建健康生活方式培训体系。面向医疗和非医疗人群,临床方面培训康复师、护理师、营养师、心理师;非医疗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教练认证、餐饮行业营养认证、健身教练的培训与认证,并在单位、社群、学校培养一批出色的健康管理员。

    冯雪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只是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需要来医院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他们可以在社区、健身房或类似机构接受健康管理。希望更多机构都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满足老百姓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百拇医药(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