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7.30
编号:93629
异常出汗是脏腑在“呼救”
http://www.100md.com 2021年7月30日 生命时报 2021.07.30
     头面出汗有湿热 手足出汗是阴虚 夜晚盗汗补肝肾

    异常出汗是脏腑在“呼救”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关 崧

    本报记者 李珍玉

    三伏天除了闷热,最让人受不了的可能就是出汗了。有些人动辄满身是汗,一天换好几件衣服;有些人晚上出汗多,甚至被热醒。这些出汗情况正常吗,有什么解决方法?

    “出汗是人正常的生理现象,当气温升高或运动后,都会出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关崧说,汗是一种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气化之下,从汗孔排出。《素问·阴阳别论》中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就是阳气,阴指的是津液。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汗论》中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理论认为,出汗的机理涉及卫气和营气,卫气可以理解为正气,卫行脉外为营之使,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当营卫不和,卫失固密,营阴外泄就会出汗,出汗是阴阳平衡、正邪相争的结果。当正气充足时,出汗就正常;当阴阳失衡,比如卫气太强,出汗会过少;当卫气不足,出汗会过多。
, 百拇医药
    关崧说,按照中医理论,出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自汗。自汗不是因为天气特别热或运动量过大而出汗,而是由于自身卫气不足,毛孔关闭不严,汗津固摄不住而出汗,特别是白天待着汗滴就不住往下淌,或者相同情况下,比别人出汗多。一般这样的人因为气虚而出汗,主要是肺、胃、脾、肾虚所致。这类人群往往体型偏胖,容易感冒,免疫力较低。有些人虚久了,也会伤及阳气,出现阳虚症状,如畏寒、大便溏薄等。

    盗汗。夜晚睡觉时出汗多,就像强盗一样,昼伏夜出,形象地称为“盗汗”。这样的人通常是阴虚,主要是肾阴虚,或者肝肾阴虚。盗汗者往往体型偏瘦,伴有口干舌燥、口渴,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

    不同部位出汗也有讲究。

    1.头汗、额汗。有些人头部易出汗。《伤寒论》中记载:“但头汗出,齐颈而还”。指的就是头汗,即身上不出汗,头上或额头出汗,汗到脖子以下就不出了。脖子以上出汗,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或上焦热盛、熏蒸导致的汗液在头部流出。
, http://www.100md.com
    2.心胸汗。即心口周围出汗。常人心阳比较旺盛可以很好散热,使得汗液从胸前流出,可见心胸部位出汗。如果出汗过多,就是病了,多见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的人群。

    3.半身汗。有些患者是半身出汗,要么上半身出汗,要么下半身出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还有左半身或右半身出汗,多见半身不遂患者。他们多是因神经受损,体液循环不好造成的。

    4.手足出汗。有些人手心、足心特别容易出汗,往往也是阴虚导致的。

    还有些出汗,是汗液颜色有问题。我们通常出汗是无色的,背心发白留下汗渍,但有些人出汗后,背心发黄,中医称其为“黄汗”。这类人群往往是湿热体质,表现为嘴中略苦、口渴,但不愿喝水,小便发黄,舌苔腻,这是肝胆湿热内郁的病证。

    针对以上不同情况的出汗,可用中药调理。对于肺胃不固、容易自汗感冒的人,可用玉屏风散。其中含有黄芪、白术、麻黄根、防风、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党参、炙甘草等中药,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对于夜晚盗汗的人群,肝肾亏虚,津液不足可能性大,常用经典药方是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也可加减知柏、枸杞、菊花,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如果有人邪热郁阻,出黄汗特别厉害,最好不要自行调理,需就诊请医生治疗。

    除了服药,出汗还能靠食疗解决,方便在家调理。中医讲,肺主气属卫,肺气不足,卫外不固,汗液自出。对于肺阴虚的人,可以吃些补益肺阴的食物,比如用银耳、红枣煮汤,有补益气血、滋阴补阳的作用。如果正气不足,气虚自汗,可用黄芪、糯稻根、麻黄根加点蜂蜜熬汤,能益气固表止汗,对脾胃虚弱的人很有帮助。对气血亏虚的人,可以用浮小麦、红枣、桂圆、甘草放在一起煮粥,起到收敛汗液、补益气血、健脾和中的作用。对于白天易自汗、夜晚睡眠易盗汗的中老年人,可用乌梅、黑豆、淮小麦煮汤,能够敛肺生津、止汗益气。如果是肥胖人群,湿热较重,可以用红豆、薏米、荷叶煮汤,可祛湿健脾、滋阴补阳。对于半身不遂或血脉不通的患者,可去中医院做艾灸。▲,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