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4204
看病交费不是花钱买货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7日 生命时报 2021.09.07
     看病交费不是花钱买货

    田伟

    我从来不赞成医务人员收红包。这不仅仅是医德医风问题,因为现代医院已经从患者那里明确收取了费用,且不说这些费用是否足够以及是否给到了医务人员手里,既然收取了费用,就不能再用红包或者其他方式收取患者财物。那么在古代,医者是如何解决收费问题的呢?在“医者神圣”时代,医生收费制度具有灵活性,这可以从我国历史上那些不注重钱财的医生榜样故事里看到,其中可称为范例的是东晋时期名医董奉的“杏林佳话”。

    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神仙传》里讲述了董奉的故事。汉末有个名医叫董奉,是个神仙一样的医者,基本上是任何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董奉看病不收费,但要求患者一方在董奉家的山地上种杏树,“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可以让患者感到舒服的隐性收费的灵活方式。长此以往,那里就变成了大片的杏林。有多少呢?10万株。据1991年出土的《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里记载,和董奉有关的杏林和杏庵地产有方圆百里,规模甚为宏大。每年杏子熟了,董奉一是接济困难的人,二是让当地百姓来摘,但要用粮食交换,具体多少自己看着办。自然有想偷杏占便宜的不良人士,《神仙传》中写道,林中会有老虎跟到偷窃者家中将其咬死,但如果家属赶紧把杏还回来,偷杏人还可以复生。很有意思,这又是一个软性的自由兑换方式,但底线是很严厉的和人性化的。

    关于收费,董奉还有另外两件事。一是交州刺史杜燮(xiè)病死,被董奉奇迹般救活,杜燮就给董奉盖了一座楼,免费提供一天三顿饭,长达一年多。二是董奉把县令女儿的不治之症给治好了,结果县令将女儿许配给董奉做了老婆。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位董奉医生医德高尚,从来不强迫收费,还经常接济穷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应该,成为老百姓世代传颂的医者模范。

    这个故事值得当今的社会深思。如果总结一下古人的医患收费关系,有几条很重要。一是医者要诚心诚意地尽其所能为患者治病,二是收费灵活,穷人可以不要钱,或者换一种力所能及的方式,比如种杏树,但是达官贵人治好了病,如果是真心自愿地想有所表示,那么都可以接受。这在中国百姓眼中就是值得传颂的好医生。

    现代社会的观念和古代百姓对名医的评价显然标准是不同的。我们愿意谈看病不收钱、种颗杏树了事的故事,不愿意谈董奉故事的其他部分,更是从不在意只种树的董奉如何生存下去、养家糊口的问题。今天的主流观念也认为可以看病免费,但多收财物就属于收红包的不道德行为。这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矛盾,既希望医疗领域不断有高新技术出现,不断提高保障率,同时又渴望尽量不收钱、少收钱。很多人说生命是无价的,怎么可以谈钱呢?这很有道理,“无价”意味着太值钱以至于到了无法衡量的地步。我们几乎没有异议地愿意为社会上的一切商品付钱,但就是不愿意为医疗付钱。我认为大家的认知没有错,病人不是不愿意付钱,而是不喜欢像购买商品一样付费,因为医疗真的不是商品。(连载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