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1.09.17
编号:94421
“五指诊断”不能乱来
http://www.100md.com 2021年9月17日 生命时报 2021.09.17
     “五指诊断”不能乱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胡大一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根深才能叶茂。根在哪?根就是“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叫基本功。一个医学生,从进入医学院伊始,就要非常注意把基础医学课程与实际临床相结合。

    我上学的时候,在当年提倡的教育改革当中,我们曾经提出过几个存在的问题:一年不沾医学边、三年不沾临床边、六年不沾工农边(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六年制)。入学第一年,学的都是医学前的一些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和有机化学,最多学到生物学,跟医学不沾边,不讲解剖、生理、生化。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课程安排分成三年基础、三年临床,头三年都是在基础部上的,不接触临床,把临床和基础完全分成两段。大学六年期间,医学生更是根本就不知道农村、农民的疾病状况。如今,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医生从求学到当上医生,整个过程都没有去过农村或者基层社区,不懂得农村、社区群众的疾苦。
, 百拇医药
    最近教育部推行的最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有人拿了很多美国、英国的模式以及现在很热门的古巴模式,作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借鉴。美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就是强调医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要接触临床。古巴的医学教育是六年制,医学生不但第一年就要接触临床,而且第一年就接触社区医疗,并直接在社区医疗站里进行临床实践,在社区医疗站上讨论课。实际上,这些教学方式,过去在我们国内都尝试过,只是后来被完全否定掉了。

    1985年,我去美国留学。头半年里,我读美国的一部教科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五指诊断模式”。以我们一只手的五根手指为记忆线索,强调基本技能和基本功。几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记忆犹新,在这里和读者分享一下。

    大拇指:首先是问好病史,这既是调查研究、了解患者疾病的症状、病史和既往检查,也是医患沟通的启动。只有问好病史,才能帮助患者在头一次面对一个生疏的医生时树立信心,包括情感的交流。如果医生问病史时非常简单、粗糙,三句半就完了,态度不认真,那么一方面医生很难把病问清楚,另一方面患者也难以产生信任。
, 百拇医药
    医生问病史时,不能诱导患者按医生的思路去描述,也不能不耐烦,要倾听患者的主诉,尊重患者的感受,因为病在患者身上;也不要随便打断患者,去灌输医生的主观意愿。绝不可取的做法是:你觉得患者是冠心病,但患者所说的不符合你想的,你就不愿意听,就人为地干扰和诱导他按你的方向去说。

    第二根手指,是医生诊断的基本功:望、触、叩、听。中医讲“望、闻、问、切”,西医讲“望、触、叩、听”。听诊器是必须戴的。我们有些医生不戴听诊器,甚至有的大学教授也公开讲:听诊器是“煤油灯”,CT、核磁、冠状动脉造影是“日光灯”,言外之意是听诊器已经落伍了。这是错误的。

    第三根手指,是简单易行、价格低廉、诊断意义非常明确的床旁检查。我特别强调心血管科医生(其他科室医生也一样)要熟悉心电图、胸部X线片,注意血尿便常规检查。这些非常简单的床旁检查,常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心血管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很难说你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 http://www.100md.com     接下来的无名指,是成本高一点、无创或创伤不大的更先进技术,如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等各项检查。

    最后的小拇指,才是成本高、有创伤的检查手段,如CT、核磁、冠状动脉造影等。

    如今,有些医生却把这个“五指学说”本末倒置,反过来了。不问病史或者非常简单地问病史,不用听诊器,叩诊非常粗略,忽视心电图、胸片这些基本检查,直奔最贵的创伤性检查,还标榜那些是“金标准”。

    从我当医生的经历来看,相当多的心血管疾病靠前三项就可以诊断出来了,必要时再用第四项,最后少数患者用第五项。

    我曾在一家大学附属医院里参加博士生的临床技能评审,我查了一个即将毕业的心血管医学博士的3个病例,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病历记录:“该中年女性有胸痛,症状不典型,请示主任,主任指示:明天造影。”这个例子虽然很极端,但却绝对不是个别现象。我就不知道患者怎么能相信这种医生,反过来说,这种医生又怎么能够看好病呢?▲,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