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96274
解救缠足的艰难历程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2月7日 生命时报 2021.12.07
     解救缠足的艰难历程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 徐 璐

    自北宋始,“缠足”从达官贵人中的畸形审美,蔓延成为全社会的道德取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清末,除了少数民族和广东、岭南等地的劳动妇女外,缠足之风遍及全国。

    把女童的双脚用帛缠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就是缠足。过程中,裹脚布施加的外力逐渐使指甲软化、嵌入肌肉,肌骨变形成弓状,腿部无法正常发育,过程十分痛苦。如同枷锁般的裹脚布束缚着女性,走路等日常活动也极受限制。

    历史中,对“缠足”持批判观点的人始终存在。宋代的车若水最早提出对缠足的疑问;清代的袁枚、李汝珍、俞正燮、钱泳等人均质疑过缠足的合理性。满清入关之初、太平天国时期也曾颁布过“放足令”,但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和强大风俗的压力下,这些质疑声和禁令都未能奏效。打破历经千年的“缠足”,并不容易。

    到了晚清时期,传教士开启了“反缠足”大潮。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大部分有医学背景,残害身体健康的“缠足”习俗也成了他们眼中“违反自然,违反教义”的荒谬举动。他们把缠足妇女称为“社会恶习牺牲品的小脚妇女”,认为这是一种野蛮的风俗。传教士林乐知开办的《教会新报》(后改名为《万国公报》),曾多次登载反对缠足的文章,并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激烈抨击,指责缠足 “逆乎天理”,应予革除。1875年,传教士麦高温在厦门成立了“戒缠足会”,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个戒缠足组织。虽然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宣扬缠足危害,但效果仍不理想。以麦高温成立的戒缠足会为例,成立3年后,响应者不过80余家,甚至部分加入其中的妇女,后来又悄悄缠上了足。

    甲午战败后,面对国家衰败之势,有识之士开始不断寻找原因,并将缠足视为中国落后的病根之一。康有为说:“吾中国蓬荜比户,蓝缕相望,加复鸦片熏缠,乞丐接道,外人拍影传笑,讥为野蛮久矣。而最骇笑取辱者,莫如妇女裹足一事。”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联合开明的乡绅,号召妇女放足,他的两个女儿也带头不缠足。1895年,立德夫人在上海成立“天足会”,发放“放足”宣传册,并在各地发表演说宣传“放足”。此后,全国各地陆续设立了反缠足组织。尽管如此,直至1911年中国民国成立前夕,不缠足的女性仍寥寥无几。

    随着社会形势的巨变,“反缠足”之声不断汇聚,最终形成一种声浪、一种思潮。缠足不再是“主流”审美,也不再是身份象征。越来越多的进步女性加入到革命队伍中,用行动争取女性解放。延续千年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终于彻底消除。

    百年前,女子被有形、无形的力量禁足于家庭;如今,女孩能在操场肆意奔跑,在社会中独当一面。放足,解放的不只是双脚和身体,更是思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