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22.03.08
编号:95687
13种食物被贴上好坏标签
http://www.100md.com 2022年3月8日 生命时报 2022.03.08
     美国、希腊专家对防慢病饮食因素进行分析

    13种食物被贴上好坏标签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许顶立,北京老年医院营养办公室副主任营养医师 姬长珍

    本报记者 张芳

    过去30年,包括心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在内的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率呈稳步上升趋势。统计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5.23亿成人患心血管病,4.63亿成人患糖尿病,其中,数百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饮食因素。近期刊发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的一项荟萃研究,梳理了多种饮食因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系,并给出了影响力排序。

    13种食物影响心血管和代谢

    美国塔夫茨大学、东北大学联合希腊色萨利大学的研究人员,系统性搜索了2058份相关报告,最终纳入28篇荟萃分析文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5种饮食因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有确定的相关性,但大多数是保护性的,少数有害因素受摄入量影响较大;另有18种因素,如果汁、精制谷物、奶酪、鸡蛋、咖啡等,由于相关证据不充分,无法确定其与心血管病或2型糖尿病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25种有关因素共包括10种食物、3种饮料和12种营养素。水果、蔬菜、坚果、水产品、全谷物、巧克力(可可)、酸奶、牛奶、茶,属于“红榜”饮食;加工红肉、未加工红肉、土豆、含糖甜饮料,则上了“黑榜”。总体来看,食物和营养素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影响基本保持一致,比如,水果、蔬菜、总膳食纤维、植物纤维都与心血管病有关,但都与糖尿病无关。比较例外的是坚果,尽管坚果含有纤维、酚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等有助血糖改善的营养素,但它本身与糖尿病的关系尚无法确认。

    如果以疾病分类,14个因素与冠心病相关,13个因素与中风相关,10个因素与总心血管病相关,13个因素与糖尿病相关,其中大约3/4是食物或饮料(影响力排序详见表格),只有1/4为营养素。此外,研究观察到,水果与总心血管病的相关有效数据最多,膳食纤维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最显著;反式脂肪酸是冠心病的最大风险因素之一,而坚果防冠心病的效果相对最好;含糖甜饮料最易引发2型糖尿病,相反,酸奶对其有最强的保护作用。

    好食物各有起效量
, 百拇医药
    北京老年医院营养办公室副主任营养医师姬长珍认为,重新梳理对心血管代谢疾病有影响的食物,对强化公众认知有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研究提到的食物大多限定范围,只有选对品类吃对量,才能获得相应效果。

    坚果,每天28克。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膳食纤维等,特别是亚麻酸、亚油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每周吃两次坚果的人,冠心病发生率明显低于不食用坚果的人群。相比花生、瓜子,核桃、杏仁、腰果、榛子、松子、夏威夷果等是更好的选择。

    全谷物,每天50克。主要指各种粗粮,以及全谷物含量超过51%的产品,其中的胚乳、麸皮、胚芽是膳食纤维的优质来源。2016年,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全谷物或富含全谷物的饮食,可以显著降低50岁以下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由于升糖指数较低,全谷物对防治2型糖尿病也有好处。

    蔬果,每天各100克。美国心脏学会发布的《2021年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饮食指南》认为,由于富含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蔬果(土豆除外)占比高的饮食模式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病风险。不同蔬果的营养价值不同,应保证种类丰富,深色蔬果的营养素密度相对高些。糖尿病患者在选择水果时,还要考虑含糖量,葡萄、哈密瓜、荔枝等含糖量高的最好谨慎食用。
, 百拇医药
    水产品,每周300克。海鲜中对防治心血管病起主要作用的营养素是欧米伽3脂肪酸。众多研究证实,每周2~3份水产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冠心病、中风和心力衰竭的风险。但在烹饪时,尽量以清蒸代替油炸,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巧克力,每天10克。研究显示,含有70%以上可可的黑巧克力,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其起效物质可能是一种抗氧化物质黄烷醇。若可可含量不足,保护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为添加过多糖分,起到反作用。

    酸奶或牛奶,每天244克。普通人食用全脂奶制品即可,但低脂或脱脂乳制品可能效果更好,这也是高血压防治饮食(DASH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2型糖尿病方面,哈佛大学研究认为,乳制品中的钙、镁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也能通过改善脂代谢预防2型糖尿病。

    茶,每天237毫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与中国河北唐山市开滦总医院联合进行6年的研究发现,每天一杯茶可以让心血管更健康。因为茶多酚和儿茶素都有抗炎作用,可减少“好胆固醇”的自然流失。绿茶比红茶的作用稍强。
, 百拇医药
    “黑榜”饮食中,无论加工或未加工,红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胆固醇等,都可能引发肥胖,进而增加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特别是加工红肉,由于盐、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含量极高,会带来更大损害。研究认为,每周食用加工红肉超过150克,或未加工红肉超过150克,就能看到明显影响。此外,每天饮用244克以上含糖甜饮料,对心血管的危害也很大,无论添加的是哪种糖,比如葡萄糖、蔗糖、右旋糖、玉米糖浆、蜂蜜或枫糖等,过量摄入都与冠心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的高风险有关。

    排序不重要,均衡最关键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许顶立说,饮食对很多慢性病都有重要影响,心血管代谢疾病尤其如此。无论冠心病、中风,或2型糖尿病,都与现代社会食物供应越来越丰富,以致人们热量摄入过剩有关。因此,防治这类疾病的关键是控制热量的总摄入,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需要进一步考虑哪些食物更合适。

    姬长珍则表示,虽然研究人员可以从数据中整理出防慢性病食物“红黑榜”,但对公众来说,榜单内的食物到底如何排序并不重要。红榜中的食物,可以适当多吃;黑榜中的食物,尽可能控制摄入量,但总原则上,一定是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坚持饮食均衡和多样化,过于偏重任何一种或几种食物,都对防治慢性病无益。

    更重要的是,不同人群各有需求,身体健康者、慢性病高风险者、已患病者,应当遵循不同的饮食原则,不可一概而论。健康状态下,人们可以参照“红黑榜”的推荐量选择食物;患病后,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有所改变。比如,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计算每日摄入热量;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吃鸡蛋时也需要减少蛋黄摄入,或者将每天喝的全脂纯牛奶换成低脂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