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09.04.16
编号:33423
检验医学与中医学的结合点在哪里?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6日 科学时报 2009.04.16
     编者按

    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他们的不足之处,都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优势互补就能使两者效能最大化。检验医学能够为临床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的作用,不但能极大地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利于我国检验医学自身的创新和发展。然而通过访问专家,我们也发现,目前检验医学与中医学的结合尚不能成为体系,特别是检验结果对于中医用药方面尚没有指导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检验医学与中医学的结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检验医学与“病、证”之辩

    按照卫生部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怡的观点,中医所关注的是“证”,而检验医学所属的西医体系所界定的是“病”。检验医学所得出的客观数据是否能指导中医关键在于检验医学是否能够为中医的“辨证”服务。
, 百拇医药
    北京医院中医科有相当强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实力,全科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突出中医辨证辨病特色,在糖尿病、肾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疑难病、老年病、妇科病方面,疗效卓著。而李怡本人则更是从事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高血压、老年病、内科杂病的临床及与临床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谈到他所擅长的糖尿病诊疗,李怡提到:“中医里并没有糖尿病一说,而只有消渴。然而中医的消渴并不等于西医的糖尿病,甲亢、尿崩症也属于消渴范畴之内。然而所谓消渴,很重要的一点是‘消瘦’,然而现在消瘦型的糖尿病并不多。所以,如果一味按照中医理念里的消渴来诊疗,有可能延误患者的病情。可以这么说,中医现在还不能解决I型糖尿病的问题。”于是,现在通行的做法是,按照西医检验医学中的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患上了糖尿病。“首先要说明的是,中医应该坚持其整体看待疾病的哲学观点,作为辨证的指导思想。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既然现在有了可以量化的依据,为什么不用呢?为什么不能用它们来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呢?”李怡说。

    同时,李怡也提到一点,就是同样一种检验科的数据,在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方法。“很有可能同样的检验结果,在中医辨证后会认为是阴虚和阳虚两种不同的情况,于是就要采用滋阴和壮阳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李怡也承认,用逆推的方法来考虑,既然中医辨出不同的“证候”,那就说明西医的检验还有没有体现出来的客观情况,因此,也可以说为西医检验手段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 百拇医药
    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曾经一度,中医学非常欢迎检验医学的介入,这是因为,检验医学可以为中医的疗效提供证据。“支持中医西化的人常常希望让检验结果成为知道中医用药的一个根据。事实证明,这个尝试效果不好。”著名老中医陆广莘说,“中医的发展是向上、向前、向内去发现问题。也就是自演化、自组织、自调节。”

    按照路陆广莘的说法,疾病模型的物理化学解释,并不是中医的东西。陆广莘是有西医学术背景的中医专家,他说,自己的老师曾经告诉他,对于西医的检验结果,要“心知其意,不为所囿”,也就是要看得懂西医检验结果,但是不要被它所限制,所谓限制,就是完全依照西医的检验结果指导中医的治疗方法。

    众所周知,现在中医医院均会设有检验科,既然按照陆广莘的说法,中医的治疗过程不应该被检验结果所左右,那么为什么中医检验科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在陆广莘看来,很大程度都是医患关系紧张惹的祸。“如果没有客观的检验结果作为依据,一旦出现问题,医患双方都说不清楚。”另一方面,陆广莘也提出,中医西化的问题也成为很多年轻中医从业者依赖检验结果的根源。
, http://www.100md.com
    过度依赖检验结果的后果

    中日友好医院心脑血管专家贾海忠告诉我们,现在在中医领域所谓“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风气甚嚣尘上。不可否认,中医的望闻问切、舌象脉象要比西医的检验数据难以掌握,当有更方便的手段摆在面前的时候,难以保证中医从业者不去“偷懒”。这样也会导致中医传统的技法失传。

    另一方面,贾海忠也提出,客观上讲,中医的诊疗对比西医是更为廉价的,因为传统的中医诊疗几乎不用借用辅助手段。因为采用大量的检查手段也会客观上增加医院的收入、医生的收入。贾海忠笑称,目前中医的诊金就是挂号费,和西药比起来,大多数中药的成本也低得多。

    相关链接: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 百拇医药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 百拇医药(姜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