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03.15
编号:83951
洋文化“渗透”新渠道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5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3.15
    

    ①驻华韩国文化院在北京798举办再现韩国传统婚礼《出嫁的那天》的活动,让观众体验韩国传统料理的制作过程。

    ②酒会也成了市民与外国人的交流渠道。

    ③韩国演员的精彩舞姿让中国观众驻足。
, http://www.100md.com
    ④2013年“三月香颂”新闻发布会上,演出成员在接受采访。

    ⑤美国大使馆举办的“游戏之夜”活动。

    ■记者 刘畅

    除了办理签证外,寻常百姓似乎很少会踏进外国驻华使馆的大门。在人们心中,类似使馆这样的驻华外交机构和他们门口的卫兵一样,并不那么“平易近人”。

    而就在上周,由比利时驻华大使馆瓦隆-布鲁塞尔代表团、加拿大大使馆、魁北克政府驻华办事处及瑞士大使馆等多个驻华机构联合推出的第6届“三月香颂饕餮”2013年度音乐巡演正式在京启动。简单的发布会后,4支风格迥异的音乐组合连夜赶赴天津,开始了本年度城市巡演的首场演出。
, 百拇医药
    “放下身段”的大使馆

    “来吧,踏上Kl·Pelgag(加拿大歌手)为大家准备的充满梦幻般旋律的音乐之旅,你会惊喜于Junior Tshaka乐队(瑞士)既充满诗意又极具社会参与感的雷鬼音乐,真情释放在嚼舌根乐队(法国)的激情摇滚中,感动于比利时歌手Benjamin Schoos& Sophie alet斯酷与加莱二人组清新流行的音乐仙境里。”在3月6日北京的音乐巡演会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充满激情的解说激起观众热烈的掌声。

    负责比利时驻华大使馆瓦隆-布鲁塞尔代表团宣传事务的孙慧琦向记者介绍道,音乐会将免费面向所有人。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们,会为中国奉上法语音乐饕餮大餐。

    其实,类似这样由外国驻华机构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并不鲜见。法国文化中心每月都会推出几部法国电影供观众欣赏;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也经常于使馆举办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展。
, http://www.100md.com
    作为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外国文化中心,法国文化中心在京城文化圈的名气响当当。去年推出的2012年“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覆盖全国24个城市,推出134余场包括电影、戏剧、舞蹈、音乐、展览、新马戏等在内的活动,堪称他们的“大手笔”,让中国人全方位地领略了一番法国文化。

    最近几年较受中国人欢迎的是驻华韩国文化院的“韩国文化教室”,由于韩语、料理班、跆拳道班、舞蹈班、音乐班等都是免费的,所以,每次报名信息一公布,立刻被秒杀。

    韩国文化院于2007年2月成立,其目的是向中国人介绍韩国文化,使中国人更加了解韩国。该院院长金辰坤向记者介绍说:“很多中国人喜欢韩国的电视剧、歌曲、料理等。当中国人对韩国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时刻。免费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是让更多中国人更愿意接触韩国文化。长久以来,韩国从中国学习了优秀的文化来发展自己的文化,现在的免费也是对过去的一种回报。”

    金辰坤认为,文化并不完全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是相互分享共同发展的,这样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因此,中韩两国在对方国家建立自己的文化院,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并为文化的分享而不懈努力。
, 百拇医药
    亲民态度市民买账

    在豆瓣网或新浪网,意大利使馆文化处、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法国文化中心、韩国文化院、英国大使馆教育文化处等许多使馆文化处和文化机构都开通了微博。其中尤以英国大使馆的关注度最高,新浪微博上拥有近19万粉丝。

    北京市民刘宝华介绍说,自己在参加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后,便经常能接到类似驻华使馆文化处发来的邮件,于是他的闲暇时间常常在各类使馆的文化处打发,堪称铁杆粉丝。“不花钱就能欣赏到纯正的演出,不出国门就能看遍各国文化,何乐而不为?看完展览,品着文化处准备的红酒,吃着精美的小零食,与艺术家和其他对他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交流、畅谈,真的很享受。”

    “有一次音乐会我坐在第一排,感觉特别震撼,效果一点不比商业演出差。”刘宝华说。

    “请进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出去”
, 百拇医药
    “这对国人了解国外文化是很有帮助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建盛说。他认为,不管是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或者外国文化中心,都是中国人了解国外历史社会发展的一个渠道,承担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助的功能。

    其实,文化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中国文化一向提倡“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任何国家都有对外文化外交、推广本国文化的权利,而“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却有很大的区别。“强势的国家将之定位为文化外交,弱势的将其定义为渗透式的入侵。不管称为什么,文化渗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外交形式。”

    “我们要思考,在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当中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中国虽然是大国,但是和发达国家进行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通过新闻、学术、娱乐等方面已经在中国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不只是通过表面上大使馆的文化交流工作。通过企业和产品进行文化渗透也是很重要的渠道。”

    陈少峰提出,对于这种常态化的发展,中国要从中思考。“从上海世博会上就能看出大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赞赏。而从伦敦奥运会与北京奥运会的对比可以看出,英国在推广当代文化,中国在推广传统文化。年轻人接受当代文化快,并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以传播。在这方面我们缺乏竞争力。我们需要建立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现代文化传播新机制,而不仅仅局限于推广传统文化。”

    虽然中国目前在海外的文化中心已达到9个,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但是和一些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国形象方面的经验还是略显不足。而把外国文化中心“请进来”,无疑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