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06.14
编号:87401
书信如何合情合理公开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4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6.14
     ■记者 刘畅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而如今,这位百岁老人依然要站出来为自己的权益去“争”,这恐怕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事。

    钱钟书先生这批与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往来书信,能引起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正是《广角镜》的背景。藏书家谢其章谈到,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当年很多大陆文人没有渠道发表的作品,往往都会转投香港。“而这种无法在大陆发表的文章,对一般读者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虽然这次的事还没有明确定论,但书信拍卖,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谢其章提到,此前也有不少名人书信拍卖的案例,作者家属都未阻止或未能阻止他人将书信内容公开,如果国内法律尚未完善,不该因名人效应而来开这“第一刀”,更应理性看待。

    这批书信可能是后人研究钱钟书及其相关著作的文化遗产。虽说在某种特定时期属于个人私密、归个人保管,然而其公共属性也只是时间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各种文集,私人信件的收录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外,这些名人书信、手稿,多由博物馆来保存。”谢其章介绍,德国有大约4000座博物馆,几乎每所博物馆都有收藏名人书信。而位于巴黎七区的“书信与手稿博物馆”,更是法国最专业的收罗名人书信的收藏机构,这些原始文件,向后人展露他们的精神世界、内心真实的想法,既有反映时代细节的史料价值,又有正式出版物中难觅的真知灼见。

    若从这个角度而言,信件持有人公开钱钟书书信有一点“无可非议”的味道,是对文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只是公开的方式值得商榷。以“拍卖”的方式,极为少见。通常的做法,比较为公众尊敬和接受的做法,是向文史资料保存单位进行捐献。

    眼下问题也恰在于此,拍卖者为了经济利益,却未充分顾及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如此的话,哪怕这批信件拍出天价,恐怕也难以获得公众认可,更不具有任何文化意义。

    杨绛不想看到这些信件的内容被公开,这一愿望理应得到尊重。但如果拍卖公司强行进行拍卖,杨绛要讨个说法大概也不那么容易。这不光是因为打官司需要耗费时日,还因为其中有不少法律问题仍有待于厘清。“如果有关方面坚持拍卖,最终很可能会是赢了票子,却输了道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