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科学报》 > 2013.12.20
编号:94804
从乡土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20日 中国科学报 2013.12.20
     散步、钓鱼、带着相机兜兜转转,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使得郭宝寨的生活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淡然而生机勃勃。

    ■见习记者 贡晓丽

    由北京昌平区的王府家庭农场,沿北门径直向里走,绕过一片杂木相围的干涸的人工湖,就能看到郭宝寨的家,一座白色房子前,纯净的白暗合了冬的色调,又不似灰沉枯枝般萧索。

    农活练就好身体

    古稀之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宝寨自从进京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初中班,后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深造,至今在北京生活已近六十年。虽然少小离家,浓重的河北口音是家乡留给他的烙印,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种地、放鹅,农活都做过。” 在农村度过童年的郭宝寨对农村生活的细节记忆犹新,熟悉耕种、收获等农活,郭宝寨的身体也因此打下了好基础。
, 百拇医药
    读书时的郭宝寨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篮球队也经常借我过去,只要带有比赛性质的体育运动都喜欢。”正是想要赢得比赛的求胜心,促使郭宝寨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在雕塑的艺术世界里不断求新,将手下的泥人打造得独具一格。

    大学一年级时下乡住在一位梁姓大伯家中,“跟当地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梁大伯扫院子打水,关系非常好。”于是有了后来的《梁大伯》这一陶塑作品。

    《姥姥门前看大戏》、《四爷和四奶奶》、《柱子和秀秀》、《山坡坡》等作品,也都是郭宝寨记忆中的具体人物,“他们一直活跃在我心里,只要一闭上眼就能看见他们当年的那种模样儿。”

    三次下乡经历,留给郭宝寨的即有供创作借鉴的回忆,还有很多生活的技能,“在山上挖水渠时,学会了打眼放炮,老乡们都是穿着棉裤,光着膀子,特别带劲。”下乡劳动的实践是身体与心智的双重锻炼。

    “正是因为有雕塑专业的学习,对艺术有天然的敏感性,才能在生活中抓住与自己心灵契合的瞬间。”同样为著名雕塑家的郭宝寨的夫人赵丛敏,这样评价他:“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的农民不会有如此丰富的作品。”
, 百拇医药
    童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下乡后身体力行的劳动,使得郭宝寨拥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每有触情之景,他总能从儿时的回忆里鞠一捧感怀之情,幻化出无限的心思揉进手下的黄土。

    “他讲故事总是绕不开小时候的爬树、看戏,好像那时的烙印特别深。”赵丛敏调侃道。“胎里带的东西根深蒂固,变不了。” 郭宝寨乐呵地为自己辩解。

    工作本身就是锻炼

    与创作书法、绘画不同,做雕塑需要更宏大的三维空间。从绘图、定稿、做模型到成品完成,需要创作者有充沛的体力。

    “做雕塑本身就是对身体的锻炼。”为澳门回归创作的《盛世莲花》,在模型制作中,为了使每片莲花瓣准确塑造成型,雕塑家必须用自己灵活的手指亲自磨压。动手动脑当中,身体也越来越协调、敏捷。

    退休后的郭宝寨,少了“命题作文”的约束,作品更加向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靠近。
, http://www.100md.com
    “现在的雕塑很多都看不大懂,反映内心、个性的东西很多。”自谦的郭宝寨讲述自己的雕塑更多的是反映社会,“很多造型都是动态的瞬间定格,形象也确有其人。”

    “以农民为题材就要从内心非常了解农民和他们的生活,感情融到一块儿,做的东西才真实。”很多学生在画廊看到郭宝寨的作品后学着做,几经折腾总不成样子,“没有生活的底子就没有情感,”下乡、下工厂、下部队的劳动与锻炼,加上多年的科班学习,郭宝寨开掘了属于了自己的创作题材,情感提炼后的艺术升华,其精髓是学不来的。

    郭宝寨将所有的乡土情愫归结为“感情的相通”,陕北民歌、河北梆子、四弦、大秧歌……都是郭宝寨喜欢的艺术形式,“看我的作品肯定不能听交响乐,最好来点朝阳沟的唱腔,相互呼应。”

    雕塑之外,书法、音乐、舞蹈、体育,都是郭宝寨引发灵感的来源。“花样滑冰运动员舒展的动作、昂扬的精气神,都能触发美好的感情。”自谦的郭宝寨称并不擅长书画等门类的艺术,“但画展、书法作品、体育比赛是喜欢看的,艺术是相通的。”
, 百拇医药
    “听到某个与自己感情契合的曲调,总是不由自主的神往,仿佛回到小时候正在街边吃着香甜的甘蔗或买美味的花生豆。”郭宝寨称这种感觉是“味道的记忆”,打从自己吃第一口奶,就注定了今生无法脱离民间的生活拙趣。劳动,是儿时生活留给郭宝寨的另一种记忆,也是其养生的最大法宝。

    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活

    作品中体现农民的生活,是经过艺术加工后对农民的赞美,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可不只是为了创作而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中,郭宝寨与赵丛敏夫妇更是积极向民间风情靠拢,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绿色生活。

    京郊的这处小院,到了夏天可真成了名符其实的“农家院”。南瓜、葫芦、西红柿、青菜……连麦子、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在种植范围,磨面机也成了郭宝寨家里的生活必需品。

    将田间地头的劳作当做锻炼,自己生产的食物自然是最健康绿色的食材。
, 百拇医药
    三两只下蛋的母鸡在笼子里啄食,五米见方的地窖里码放着刚刚掀下的白菜,卧室里还有郭宝寨自行策划盘制的土炕……小米、烧饼、干粉,哪儿的土特产最正宗,郭宝寨更是时常念叨。

    看上去很“土”的艺术,接地气的生活,皆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地道民间艺术的熏染。翻看郭宝寨的摄影作品,玉兰花、蒲公英、枯树叶,本着“照花不要太像花,要现代、抽象一点”,郭宝寨眼中的花草又多了几份隽秀的“洋气”。

    散步、钓鱼、带着相机兜兜转转,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使得郭宝寨的生活如同他的作品一样,淡然而生机勃勃。

    交谈间歇,郭宝寨向记者推荐自家后院种出的柿子,盛情难却。如冰激凌般爽滑软糯的瓤,缠绵有韧劲的籽,品尝到由劳动之手丰收的甜美滋味,才体会健康、艺术、品味、生活,全在里面了。

    人物介绍

    郭宝寨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其中《黄金时节》获优秀作品奖,《渔家乐》(合作)、《大嫂》获铜牌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海内外艺术家收藏。

    郭宝寨、赵丛敏夫妇,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