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科学报》 > 2016.06.02
编号:137783
循经感传的来龙去脉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2日 《中医西解 中西医学理论的深度融合》 2016.06.02
    

    自古以来,经脉存在的证据是“循经感传”。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针刺、按压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一种“酸麻重胀”等感觉,从被刺激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我们知道,各种感觉(包括针感)都是通过神经进行传导的。我们沿着感觉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可以发现产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的结构基础。

    感觉神经冲动从外周到大脑皮质形成感觉意识至少需要经过三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神经元为感觉神经第I级神经元;脊髓后角内接受I级神经元传入,向上位脑结构(丘脑)投射的神经元为Ⅱ级神经元;丘脑接受Ⅱ级神经元投射,发出轴突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神经元为Ⅲ级神经元。

    在I级、Ⅱ级、Ⅲ级、皮质感觉区神经元4个层面上,哪个层面可能发生“循经感传”这种现象呢?

    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单位以细胞柱的形式存在,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几乎不超越临近细胞柱向侧方扩散。因此,不可能在大脑皮质内发生传导。

    丘脑腹后外侧核是感觉传导路的第Ⅲ级神经元,接受脊髓丘脑束的信号。从其功能特点和经络传导需要的时间上看,几乎没有可能发生导致信号扩散的传导行为。

    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仅仅管理一个节段的感觉信息,也不可能导致感觉信息在多脊髓节段内的长距离的传导。

    因此在这四个层面中,脊髓后角的Ⅱ级神经元才有可能具备形成神经元传导链的结构。

    《医学科学报》 (第68期 第12版 阅读), 百拇医药(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