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4年第7期
编号:11103655
饮食养生淡为善
http://www.100md.com 2004年7月1日 《科学养生》 2004年第7期
     传说,京城有一位名厨师,他擅长烹一款“羹”,博得南来北往食客的赞赏。后来,他收下一徒,传授了众多菜晶做法,唯独没有教徒弟如何做羹。晚年,回乡之前,徒问:“做羹有何要领?”师答日:“料精、汁浓、味淡,切记一定要味淡!”

    何以要味淡?《说文》讲:“淡,薄味也。”淡是相对于浓、厚、重而言的。如果将淡味称做味型,那么浓味、厚味、重味岂不也就相应是味型了,这就显然不妥。

    淡味,是中药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饮食养生讲的“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

    淡味,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以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否定的。其实,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深刻反思,并受到庄子的“返朴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还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肉脯盈盆、五味杂陈”。清代美食家李渔认为:“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昧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礼记》曾有言:“甘受和,白受采”,这说明食物之美在于味甘,而味甘并非是甜,是为养生之本,倘重调原味,则甘味尽失。荤之鲜在于得山林之气,莼之美皆因水泽清虚之物。有诀日:“原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师。三千功行从兹始,天鉴行藏信有之。”这些主张正符合现代烹调学之理。

    近年,西方人因食厚味而诱发若干疾病之后,遂提出饮食回归自然的方法。反对在食品中投放添加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