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479203
为何说跳国际标准舞可以养生健身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科学养生》 2007年第7期
     偶然遇到以前的老邻居——退休高工黄老夫妇,出人意料的是,一向病病恹恹的黄老,如今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笔者大为诧异,问及原因,黄老笑了,说其实也很简单,这主要归功国际标准舞(以下简称国标舞)!原来,他们退休以后,有一种离开工作岗位的失落感,精神抑郁,常常是一天都不下楼,与人来往不多,对什么事儿都不太感兴趣。黄老原来就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三高”人物,还有冠心病、腰间盘突出等等,上一层楼都要喘上一阵子……女儿怕他们憋出病来,拉着很有艺术细胞的黄老夫妇来到舞厅。优美的乐曲、温馨的环境,令老夫妇身心愉悦。就这样,他们迷上了国际标准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身边有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舞友,社交圈子扩大,心情也为之舒畅。在告别阴霾心境的同时,身体也一天好似一天,黄老的啤酒肚小了,血脂、血糖都复了正常,冠心病一直也没犯。

    专家发现,参与竞技比赛的国际标准舞,某些舞种具有辅助治疗某些疑难杂症的功效,虽然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专家认为,跳国标舞有如下好处——
, 百拇医药
    治愈头痛顽疾

    国标舞对跳舞的人的形体姿态要求非常严格,不但要求挺胸收腹,双肩平直,而且还要求颈椎与脊椎尽量在同一直线上。由于我们大多数人的身姿平时基本都处于松散的状态下,所以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很累,不适应,但如果坚持一段时间的话,便会感到神清气爽,这是许多接触过国标舞的人的同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同感,完全是由于脊椎与颈椎被强行拉直的原因,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头痛是头部神经和血管出了问题,却从没有重视过颈椎与脊椎应该发挥的作用,往往是患者头痛医头,医生们用尽了方法,而头痛者依旧头痛。

    预防早老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病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逐渐出现记忆功能,语言功能和感觉功能下降,多数患者发病后几年内还会因脑衰竭而死亡。中国目前约有早老性痴呆症患者500万人,占世界患病例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还有大约30万老年人加入此行列,早老性痴呆症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治疗的话,其后果是可怕的。由于现在此病症是全世界的难题,还没有任何有效的药治疗,所以,预防就显得尤为关键。
, 百拇医药
    国标舞是一种以一对男女为核心的群体舞蹈,不但要求与舞伴有默契的配合,同时还必须记住大量的繁琐的舞步,对脑部“运动”提出挑战,而且由于舞厅的光线柔和,环境优美,当人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中,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人们内心的愉悦程度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而预防早老性痴呆症的有效办法中就有“积极用脑,劳逸结合”,“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乐观情绪”,“多置身优美环境”,“多与他人交流”,国标舞就完全符合这几项要求。英国有关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对469位平均年龄75岁的健康老人进行长期观察,期间把老人分成几组,分别进行不同的运动,5年后,其中124位患上了早老性痴呆症,而经常跳国标舞的组患病率比其他组低许多。

    告别肥胖,提高性欲

    肥胖对身体健康的诸多伤害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减肥的热潮遍及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减肥药更是层出不穷,但其收效却难如人意。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要想把“肥”减下来,最主要的办法是体育锻炼,而不是减肥药。在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方法中,国标舞无疑是佼佼者,平均每跳一曲拉丁舞,腰部的扭转有60~180次,女子的最高心率可达197次/分钟,男子的心率可达210次/分钟,大约代谢能量8.5千卡以上,相当于运动员完成一个800米的热能消耗量,大于网球、羽毛球、跑步等运动的热能消耗,减脂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避免了其他运动的枯燥乏味。
, 百拇医药
    国标舞是一种以运动腰部和腹部为主的舞蹈,而人体的性器官都集中在此位置,国标舞大量的腰腹部运动,大大增加了骨盆部位及性器官在内的血流量及脑垂体分泌激素的功能,使体内雄性激素——睾丸酮含量增多,这一激素的增加会使性欲得到大大的提高。

    挺拔身姿,完善自我

    国标舞是一种全身性的舞蹈艺术,参加运动的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背阔肌等上百块肌肉,可全面刺激肌肉,使全身的肌肉组织看上去更加协调,形体更加完美。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功效更是不可低估,它还是使人忘却烦恼、释放压力、排遣寂寞的好方法。当人们忘我的展示自我时,自信度也在悠然上升,从而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会在平衡力、稳定性、灵敏度、反应力等几方面获得很好的成效,还将会逐渐养成高贵、典雅的气质及潇洒大方的绅士风度。

    可以说,国标舞锻炼的不仅仅是体能,而且还是对人体素质的一种全面提升,是我们身边为数不多的一副触手可及的良药。编辑/谭明, 百拇医药(刘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