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科学养生》 > 2014年第12期
编号:12537684
冬来茨菰香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科学养生》 2014年第12期
     冬令时节,正是茨菰大量上市的时候。茨菰,又称白地栗、燕尾草、薯菰,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在江南,茨菰是最平常易得的东西,池塘里或小河浅水处经常可以看到几棵,一枝枝精精神神,极有风致地挺立着。它的叶呈燕尾状,即所谓“茨菰叶子两头尖”,煞为好看。盛夏时节,自叶腋处会抽出一两枝小白花,紫色蕊心,虽什么香味也没有,却显得恬静而婉约。江南的乡间圩田,港汊河塘,水韵悠悠,每一季都有鲜嫩的作物出产。茨菰和鸡头米、莼菜、菱角、莲藕、水芹、茭白、荸荠一起被誉为“水八仙”,无一不是清香素淡的。

    茨菰能吃的部分是地下的球状茎,外观如一头发了芽的水仙球,球身稍许细巧,似一柄“如意”,所以常用作年菜。其口感细腻绵实,有点像栗子,却没有栗子般的甘甜。

    在笔者小时候,提起茨菰,总是要皱眉头的。正如有人给它的戏称——“嫌贫爱富菜”一样,茨菰是食物中的性格巨星,不同的烹饪会展现出个性迥然的两面。茨菰脾气孤高,与蔬菜根本处不来。合在一起烹调,非但寡淡,还有股苦涩味。但只要一和脂膏厚重的荤菜搭档,便立马变得油润生香起来。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那一钵浓油赤酱的茨菰红烧肉。
, 百拇医药
    做这道菜,茨菰份量大抵为肉的三分之二,太多了会喧宾夺主。把五花肉切成小块,茨菰洗净,去掉顶芽,切成两片。烧热铁锅,小火将肉块煸至表面微黄收缩,加清水,放酱油、黄酒、葱姜,待肉四五分熟后,把茨菰倒入锅内,用中火焖至酥烂,肉汁渗进茨菰,加糖收汁出锅即成。

    上桌时,看着酱红的猪肉,白色的茨菰,油汪汪的热汤,色、香、味、形俱全。举箸夹起一块猪肉,由于油脂已完全析出,那肉嫩得像红豆腐般直晃荡。而茨菰因它极强的吸汤能力,仍保持着原来的“体型”,清清爽爽。

    吃到口里,肉香菰美,两种不起眼的食材组合在一起,竟产生出极为曼妙的味道。猪肉,得了茨菰的清气,减去了若干荤腥。茨菰中虽仍有些许青涩,但已是一种浸入了肉味的微苦,变得隐隐约约了。加之吸足了肥油,更显滋润粉糯。那种粉,是一种很有咬嚼头的粉,而不是乱糟糟的粉,吃起来比肉还香。所以,这道菜一亮相,筷子都是弃肉而直奔茨菰的。

    沈从文曾说茨菰“格和品比土豆高”,想来真是妙语。即便从做菜的角度讲,茨菰也比土豆好。因为做红烧肉时通常需文火长时间焖炖,使肉味“弥”开,更加入味。若是配以土豆,时间一长,它就会化为一团没骨的糊糊,虽然也好吃,但自然是没什么“格”的。而茨菰无论怎么烧,依然保有它那粉粉的清香。
, 百拇医药
    茨菰不仅可作蔬菜,而且还有着很好的食疗价值。《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记载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清热消肿。尤其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分析表明,茨菰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可防止贫血和水肿等,还能增进食欲,素有“水中栗子”之称。

    在我国民间,亦流传着一些坊间食疗法。将鲜茨菰切碎,加冰糖、豆油煎煮,临睡前服用,可治疗肺结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将茨菰捣烂与生姜汁调匀,敷于皮肤肿痛处,有消炎、退肿、止痛的功效。

    编辑/吕毅

    Zyc759-1@163.com, http://www.100md.com(钟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