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09.03.31
编号:3393
陪护:医疗监管的“真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31日 大众卫生报 2009.03.31
     戴勤 洪雷

    ● 本报记者 戴勤 洪雷

    医院病人逐年增多,而护士数量却远远不够,“陪护工”便由此应运而生。由于陪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规范缺乏,使得对这个越来越社会化的人群管理成为了一个难题。陪护工疏忽和不规范操作,病人轮椅上摔下身亡,患者病床上惨遭陪护割头等事例告诉人们,医院陪护工监管的“真空”已成医院之隐痛。

    患者轮椅上摔下身亡

    2008年12月16日,74岁长沙肖华玲在自家附近买菜时,被汽车刮擦致左腿骨折,住进省中医附二医院11病室。“我母亲因骨折不能动弹,需要请一名陪护24小时照顾。”肖华玲老人的儿子易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医院规定护工不能由病人自己从外请,他们就接受了由病室管理的护工朱某陪护。四周后,肖华玲老人左腿拆除了石膏,因左腿还有些浮肿,主管医生让其做几天理疗再出院。
, http://www.100md.com
    1月17日上午10时20分左右,易先生接到医院来电:“你母亲突发急病,正在抢救。”不到半小时,易先生和家人赶到医院。抢救持续一阵后,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死亡。

    死亡记录”为“心跳呼吸骤停、急性心肌梗塞”。但让易先生一家疑惑的是:母亲单位多年组织体检,从来没有发现过她有心脏病,而这次住院检查也没有说母亲心脏有病。

    但随后,易先生获得的两段医院监控录像揭开了这份“死亡记录”背后的真相。

    监控录像显示:17日上午10时12分15秒,护工朱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肖华玲老人出现在镜头上,离坡约20米时朱某便开始起跑加速,在上坡瞬间,轮椅前轮被路面一不平整处卡住,身体微胖的肖华玲被抛出轮椅约2米远,重重地栽向水泥地面,侧翻在地。朱某慌忙扔掉轮椅,扑上前去想扶起肖华玲,但没有成功。很快,一名男保安跑了过来,将老人扶上轮椅。朱某用手安抚了老人一阵。随后,朱某和男保安合力将老人推上坡。
, 百拇医药
    另一段显示7分钟后急诊室走廊的监控录像:一名医务人员在急跑,在她身后,肖华玲瘫在轮椅上,头朝后仰,被朱某和另外两名着保安制服的男子推向急救室。约80分钟左右,肖华玲被医生宣布死亡。

    3月20日,记者随受害者家属来到省中医附二医院暗访,在事故的现场看到,整个坡面大约长20米,从理疗室到上坡点也不过30米左右,上坡点看上去有点不大平整。据负责陪护肖华玲老人护工朱某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她承认确实存在一些疏忽。她也承认自己在当初加速上坡时,没有给病人系上安全带,才造成了病人从轮椅上摔下来导致死亡的惨剧。

    现状

    七成患者雇请“陪护工”

    记者在长沙几家大医院展开了一次医院“陪护工”的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70%的病人雇佣过陪护工,在这群人中,有55%是因为家属没有时间照顾病人,而雇佣陪护工的途径则是有35%是经人介绍,65%是陪护工自己找上门的。60%的人认为自己雇佣的“陪护工”陪护水平一般,25%的人认为较专业,只有15%的人认为非常专业。
, http://www.100md.com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目前病人家属雇佣陪护工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在省中医附二医院从事陪护的朱某告诉记者,由于家境贫困,在农村没有经济来源,便来到医院从事这些看起来不需要多少技术的体力活,一个月也能赚1000多元。平时医院很少进行专业的培训,就是在病房,护士跟陪护讲一些相关的护理知识。在这医院,像她这样来做陪护的约有40、50人。

    在湘雅医院从事陪护工作20余年蒋女士,此前曾从事保姆工作,并未受过医院的专业训练和指导,只是从此前的保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但在病房陪护日久后,也能从护士那里学到一些基本的护理技巧。工作中遵循一个原则,小心谨慎。

    蒋女士从业之初需与其他陪护竞争,常常为了一个病人的陪护机会而产生冲突,目前,她不需要太费心,以前陪护过的人会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其陪护水平受到病人的肯定。

    今年38岁的张女士来自澧县,由于要供两个孩子读书,5年前她经同乡介绍来到长沙某三甲医院做“陪护工”。她告诉记者,24小时照顾一名病人的陪护费为50元。现在,对医院的一切已基本熟悉,陪病人做检查、拿药或送检各种化验标本,她都能胜任。她坦言,做“陪护工”这一行其实并不轻松,每天要帮病人喂饭、擦洗、翻身、清理大小便及照看病人输液等,总之什么杂事都要做。除了吃饭外,其余时间都不能离开病人,夜里就只能睡在自己带来的折叠椅上,半夜要为病人接小便,对有些重症病人则必须通宵不睡觉地陪护。
, 百拇医药
    内幕 “地域垄断”色彩很严重

    据知情人透露,目前长沙各医院护工管理,普遍做法是医院把护工的管理“外包”给中介机构,医院只负责用工权,管理则由中介公司负责,这就导致护工队伍往往是亲戚关系和老乡观念很强,在医院中形成“家族式”或“地域垄断”。

    在长沙某三甲医院做“陪护工”张女士告诉记者,该医院已有的上百名名“陪护工”,基本上是通过这种同乡或亲戚之间相互介绍进医院的。张女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关于陪护行业的潜规则,在长沙的一些大医院,陪护有着一定的“地域垄断”色彩,在张女士从事陪护的医院,常德人在里面做陪护的差不多占住了整个医院陪护人数的一半。而且在一些很有“油水”的科室,不是一伙的绝对会遭到排斥,或者通过一些非常手段逼走其他护工,形成“地域垄断”。同是老乡的护工则非常齐心,并实现‘分层包干’,谁都不能越层揽活。出现情况,就会一致对外。

    医院“陪护工”管理非常有难度
, http://www.100md.com
    “陪护进入医院的门槛很低。”省中医附二医院一位姓周的护士长说,陪护只要交一份健康体检表,没有传染病,不需要其他任何证件,就可以在医院从事陪护工作。经常在他们病房的,护士跟陪护讲一些相关的护理知识。也没有规定要求这些陪护持证上岗。

    从事陪护的蒋女士表示,从事陪护行业非常自由,基本不受医院任何限制,医院也不会特意进行管理,而所谓的“陪护服务中心”,事实上也是一个松散的团体,所谓的各项资质,其实无法考究。

    湘雅医院的一名周姓医生告诉记者,由于陪护工流动频繁,工作的随意性相当大,有的做几年,有的则只做几天就走了,医院管理起来非常有难度。而且,有的陪护还常常联合病人一起欺骗医院,如果遇到医院过问,陪护通常会说自己是病人的亲戚。基于这些原因,医院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多就是不允许他们捡垃圾和在医院里明目张胆地拉生意。

    呼吁 “陪护工”亟待正规培训
, http://www.100md.com
    记者在医院采访“陪护工”时,相当一部分病人家属认为,“陪护工”确实为自己解决了不少的后顾之忧。而部分护士则认为,“陪护工”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但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陪护工”存在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别陪护工素质较低,有小偷小摸习惯。还有部分“陪护工”对病人极不耐烦,“陪护工”与雇主之间发生争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其次,他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照顾病人时达不到理想效果。

    肖华玲老人的儿子易先生建议,现在医院普遍吸收社会劳动力从事医疗陪护工作,院方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加强管理和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陪护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预防和杜绝因护理工作不当致人伤亡的恶性事故发生。易先生说,要杜绝“死亡记录”隐藏死亡真相的事件发生,除了医院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最重要的应该是完善医院的监督机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系主任陈成文教授告诉记者,在国外不存在病人住院还要自己另外掏钱雇佣陪护工的现象,因为只要病人交足了钱,就可以享受整套的护理服务,这其中也包括“陪护”服务。然而,我国各大医院目前还不能提供经过正规培训的“陪护工”,病人及病人家属不得不选择这群“陪护工”,因此,“陪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医疗服务的缺位,是我们医疗体系不完善的产物。
, 百拇医药
    专家“陪护工”应纳入医院管理

    陈成文教授认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是病人或病人家属单方面雇佣“陪护工”,作为医院,也应针对“陪护工”制定相关规定,还可以通过类似护理工机构来为病人提供陪护工。从长远角度来看,医院必须完善医疗体系,不应该将“陪护工”排除医院管理体系之外。陈成文教授还建议,劳动部门应该设立专业护工岗位,将这一新兴行业纳入职业劳动管理范畴,进一步规范劳动契约关系,维护护工的合法权益。

    据记者了解,当前,在满足医疗护理的前提下,至少有60%以上的患者需要不同程度的生活护理,而医院恰恰又缺乏专业陪护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专门的陪护人员服务市场。医疗陪护的出现,既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大市场。例如,贵州省人民医院成立的陪护中心,是贵州目前管理比较规范的专业机构。陪护人员由卫校短期培训,中心与患者签署合同,统一派出陪护。陪护统一着装,挂牌上岗。而上海、北京等地的大医院,除了正常的为各病房配备护士外,还为每个病室配4至6个经过正规培训的陪护工,同时,医院坚决做到不加床,这样一来,陪护工与护士的职责分明,护士可以专门进行医疗护理,病人的生活护理也可以达到要求。,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