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0.09.16
编号:15141
中医学里的“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6日 大众卫生报 2010.09.16
     贺军成

    中医学孕育于商周时期,升华于秦汉时代,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对“三”特别重视,因而在基本理论中多使用“三”来表示相关知识。

    三因 古代三类病因的合称。内生外侵的致病因素种类繁多,但中医把其分为三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实际上,三因是对多因的囊括。我国古代的“三”就含多数,以三概多,既含蓄又恰当。

    三焦 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人体脏腑内在部位和功能活动的特点,划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如《医学正传》说:“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为三焦。”尽管三焦在名实上争论纷纭,但三焦仍不失其临床价值。

    三宝 人们常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之所以被中医界誉为“三宝”,是由于它对人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精气神是构成和滋养人体生命的三大要素,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三阴三阳病 医圣张仲景在外感热病的演变过程中,根据正气强弱与病邪进退等传变规律,把这一病理过程划分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仲景在阴阳病中又三分阴阳,说明疾病的可变性与传化转归,为治疗外感热病开创了历史先河。

    另外,尚有脉诊的上中下三部和寸关尺三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药物上的上中下三品等等,不一一赘述。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三”在中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贺军成,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