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脑栓塞(脑梗塞)
编号:48790
脑梗塞误诊为中暑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28日 大众卫生报 2015.05.28
     【典型病例】李某,男,39岁,罪犯,服刑期间在车间高温作业时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心慌、四肢麻木、抽搐,被送入当地监狱医院。入院时测得体温为37.2℃,血压为155/95毫米汞柱,口角无歪斜,颈软,生化检查无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医生初步诊断为“中暑”,在给予人丹、转入空调房、饮盐水等处理1小时后,患者病情仍不见好转,且逐渐转为嗜睡状态,复测体温为36.8℃,医生考虑可能为脑血管意外,将其转外院进一步诊治。

    入院后,医生立即为李某安排了头部核磁共振,结果提示“左侧腔隙性脑梗塞”,在积极给予抗凝、活血化瘀、脱水降颅内压等治疗3天后,李某病情好转,意识转清,转往当地监狱医院继续治疗。

    【为什么会误诊】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障碍,造成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从而出现口眼歪斜、失语、偏瘫等症状,多发于中老年。因脑梗塞与中暑均能引起神经症状,故容易误诊,本案例中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医生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为患者在高温下工作,且平时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且有中暑的症状与体征,故将其初诊为中暑;其次,医生临床经验不足,对脑梗塞知识掌握不全面,加之患者只有39岁,不属于脑梗塞的高发人群,故轻易地排除了脑梗塞的诊断。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就会发现本案例有许多不支持中暑诊断的依据。其一,患者在高温下劳作,出汗较多,血容量减少,血压应该下降,而患者在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情况下,血压反而升高;其次,患者体温37.2℃,血生化检查正常,但仍出现了意识障碍——嗜睡。临床工作者如遇类似患者,需认真鉴别,以防误诊误治。

    【诊断依据】脑梗塞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脑梗塞好发于中老年,且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约25%的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头痛、头晕、眩晕,以及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症状可在几小时或1-3天达到高峰。

    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一般无明显改变。如果发生较大面积的梗塞、缺血、水肿,起病后不久即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脑梗塞的临床症状复杂,主要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昏迷以及偏瘫、感觉障碍、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头部CT和MRI可清楚显示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是诊断该病重要的辅助检查之一。

    江苏省宜兴监狱医院 陈杰,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