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卫生报》 > 2016.03.22
编号:54456
足太阴脾经 人体十四经络(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22日 大众卫生报 2016.03.22
     人体十四经络(3)

    【循行路线】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主要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总体走向为“从足走胸”。起于足拇趾末端隐白穴,沿拇趾内侧赤白肉际,向上到内踝前,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于舌下。另有一分支从胃别出,上行过膈肌,注入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主治疾病】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因此,脾经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如果脾经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腹胀、便溏、胃脘痛、嗳气等不适。此外,中医认为“脾主统血”,因此,脾经还可治疗多种血证以及各种妇科疾病。沿小腿内侧揉按脾经穴位,可脾经通畅,对痛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经络养生】巳时(9-11点)是脾经经气最为旺盛的时段,这段时间内如果能忙里偷闲、闭目养神一会儿,对脾经有很好的休养作用。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说明如果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嘴唇就是红润;如果唇色发白,说明血气不足;如果唇暗、唇紫,则水命寒入脾经。

    【要穴介绍】

    隐白穴 为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位于足拇趾内侧角旁0.1寸处,有健脾宁神、调经统血的功效,艾灸此穴可治疗崩漏、月经过多等妇科疾病,又可治疗腹胀、便血、尿血、癫狂、多梦、惊风等症。

    公孙穴 位于足拇趾内侧,第一蹠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该穴有健脾化湿、和胃理中的功效,对于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腹泻、水肿等消化道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经的交汇处,为本经最重要穴位之一。由于该穴对妇科诸症甚有疗效,故又被称为“妇科三阴交”,凡经期不顺、白带异常、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经前症候群、更年期症候群等皆可治疗。此穴还可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对于肠鸣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心悸、失眠、水肿、下肢痿痹等均有疗效。

    阴陵泉 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后下方凹陷处,仰卧或正坐,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即为此穴。阴陵泉可健脾利湿,可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因此,它可以调理因脾虚引起的肥胖,既治脾虚又减肥。此外,阴陵泉又称“小腿消肿穴”,可消除气血无法顺行而导致的肿胀,以及小便不利或失禁、腹胀、泄泻、黄疸、膝内侧疼痛等。

    血海穴 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2寸,当股四骨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时屈膝,另一人以掌心按于其髌骨上缘,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成45°斜置,拇指尖下为该穴。血海穴有健脾化湿、调经统血的作用,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意为“血海”,可治疗多种血证,尤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效果较好。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该穴还可治疗风疹、湿疹、丹毒等因“风”引起的皮肤病。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杰

    (张觅 整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