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专题 > 热点 > 备战考试
编号:57508
儿子高考失常 母亲崩溃是何因
http://www.100md.com 2016年8月16日 大众卫生报 2016.08.16
     缪女士虽然没有像孟母那样两迁三地,但为了儿子的成才,同样是煞费苦心,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辞去工作在家做一个陪读妈妈。可事与愿违,在今年的高考中,儿子发挥失常。缪女士这2个月来一直抱怨自己牺牲了那么多却未能如愿以偿,并出现了抑郁和自闭情况。

    【心理分析】

    这是一个失望母亲的故事,多年的付出“付诸东流”,内在的誓言无法兑现。初看上去,失望似乎来自儿子,但仔细分析,却来自自己。她“无法忍受自己对儿子教育的失败”,同时表现出强烈的“自责”,是因为年幼时无法改变的命运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后仍然无法改变,年幼时内心最初的心结依然无法化解,这可能是缪女士最深的痛苦。

    失望是一种让人难过的主观感受或情绪,从认知治疗理论的角度看,人们的情绪和背后的认知有关,通过调整对引发失望事件的解释可能会减轻失望感。比如,缪女士可以思考如下问题:“把自身的夙愿寄托到儿子身上是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儿子的高考结果是否应该由自己一个人来负责?”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话,也许有助于你缓解失望和自责,重拾希望和信心。

    其实缪女士与她儿子的关系还可以解读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缪女士以爱的名义,用无微不至的照料,来控制儿子的学习,让儿子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儿子的“高考发挥失常”是一种反控制的表现,既然母亲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那么他就发挥失常让母亲不能实现她的愿望。

    缪女士对儿子的控制来自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存在过度补偿的心理和实现愿望的焦虑。她因为家境贫寒辍学,就要给儿子提供最好的读书条件,从胎教开始做到全程陪读;她要实现愿望的强烈渴望即是一种担心失控的焦虑,只有严格掌握安排好儿子的学习、作息、衣食住行,才能感知自己的愿望在逐步接近。儿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可能永远被母亲操控,让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愿望,这是必然要失败的。缪女士必须认识到儿子不等同于她自己,没有责任义务来承担她的夙愿,建议缪女士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评估。若确诊患病就需要专门的药物治疗以及系统的心理治疗了。

    周一海(广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