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春季
编号:79815
三类人群别忘“春捂” 春季这样穿衣才科学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10日 大众卫生报 2020.03.10
     春季这样穿衣才科学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养生民谚。的确,“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早春气候变化无常,尤其是早晚与日间温差悬殊,加之多风,更觉寒冷。此时,人的衣着若不合时宜,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春捂”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可“捂”也不能盲目,要讲求方式方法,应注意“下厚上薄”,把握“8·15原则”,即气温为8℃左右需要捂一捂,持续保持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人体已能适应后就可以不“捂”了。在“捂”的时间上,1~2周比较适合,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从健康角度而言,以下三类人群最需要“春捂”。

    应以暖、轻、软、宽大、简单

    为穿衣原则

    老年人体力衰退、机体抵抗能力变弱,体温调节功能降低,皮肤汗腺萎缩,冬怕冷、夏惧热。因此,春季老年人衣着服饰的选择,应以暖、轻、软、宽大、简单为原则。穿衣时要特别注意身体重要部位的保温,多加一件棉背心,戴顶“老人帽”,上半身要注意背部和上臂的保暖,下半身要注意腹部、腰部和大腿的保暖。不要穿深色的衣服,最好选择那些吸汗能力强、通气性好、开口部分宽、穿着舒服、穿脱方便、样式简单、便于洗涤的衣服,以便体热的散发、传导。

    背部、腹部、足底是保暖重点

    一般来说,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尤其是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背部、腹部、足底是孩子穿衣保暖的重点。恰到好处地“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捂”并不代表衣服穿得越多越好,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面对不稳定的天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宝宝的穿衣。早晚可以比中午多穿一件衣服,中午晒太阳的时候要注意少穿一件衣服。活泼好动的宝宝穿衣要灵活一些,玩耍时最好减一件衣服。一般建议宝宝比大人多一件,但有些宝宝怕热可以比大人穿薄一些,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衣着过渡应慢慢来

    很多女性觉得春天来了,迫不及待地换上短裙、单鞋,即使在最怕冷的生理期也不例外,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女性春季衣着应慢慢过渡,多用羽绒服、呢子大衣及秋裤“捂一捂”。面料宜选择具有一定保暖性且柔软透气、吸汗的衣料,如纯棉、纯丝绸的料子,有助于保护皮肤,不会引起皮肤瘙痒症;全棉细帆布、磨绒斜纹布、灯芯绒等也是上佳的春季服装面料。

    西安西京医院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王圆圆,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