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33179
从文本角度看《黄帝内经》表达特点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273期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是《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里的一句话,原意是指行针之时心手合一、乘物游心、医者对患者感同身受的契合状态。本文借用这句话意在表达:人本身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只有把食物腐熟到极致才能真正全面地吸收水谷精微;对待《黄帝内经》等经典,也要烂熟于胸,才能真正把握“活的思想”。那么,对经典文本特征的充分了解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文本而言,《黄帝内经》的表达方式显然不是分析型的,因为其运用的方法不是形式逻辑,而是辩证逻辑。

    不仅《黄帝内经》,《论语》和《道德经》也基本存在这样的表达特点。在一次会议上,俄罗斯学者克鲁申斯基曾经这样阐述:《论语》的篇和篇、段和段,甚至句子和句子之间这种看起来好像无关联的表达方式,是受到《易经》里卦和卦、爻和爻排列的影响。这种观点同样适合对《黄帝内经》的解读。作为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易经》的显性和隐性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然也称不上“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关于“易医”关系,很早就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易医同源”等说法,本文仅从文本角度作探讨。《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等经典的表达特点可归结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而不是指实、分析和下定义。

    “指点”的意义在于“以有知无”

    “指点”基础上的“点而不破”的表达方式让《黄帝内经》等经典具备无限的张力,从而历久弥新。千百年来我们面对同样的经典,但理解和认识结果差别很大。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研究学习中医者不可须臾离之,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这种能够跨越时空、常读常新的特质与“点而不破”的文本特征具备无限的张力直接相关。

    “指点”与“暗示”密切联系,最高明的指点是“点到即止”“点而不破”,因为一旦“点破”就等于把问题“说死”了,离被淘汰就不远了。中医学关注的永远是“活着的人”,是灵与肉的结合。越是高妙之处越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大概与先贤对于“生命”的认知有关:肉体和精神对于生命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形的实体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但要把一个人内在的、与生命体验相关的精神层面明确无误地阐述出来恐怕难以做到;一个没有了精神支撑的肉体不会存在很长时间。这就是中国哲学和中医学里的阴阳关系,即“有”和“无”的关系。经络和穴道概念的产生与这种认知直接相关。“指点”的意义在于“以有知无”。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不仅仅在于传承知识,更在于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

    作为传统社会的“至圣先师”,孔子主张的方法论不仅可以治国,还可以“治人”“治病”,具有普适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7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