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297期
编号:132100
胡希恕解惑温病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297期
     每当传染病如流感、SARS、H1N1、新冠状病毒肺炎等流行,中医界即有温病、伤寒之争。溯源经典,学习胡希恕先生对温病的相关论述,并通过临床体悟似有所获,小记如下。

    《伤寒论》中的温病

    《汉书·艺文志》有“经方者……医经者”的记载,明确中医自古即有两大理论体系。

    第一次听经方家胡希恕教授讲温病,是1966年冬,当讲到《伤寒论》第6条时,说道:“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上文‘名为中风’‘名曰伤寒’,这条‘为温病’,是相对于太阳病而言的,而不是太阳病证,是另一种病,即是温病,就不能根据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了,就不能发汗了,里热是忌发汗的。若误认为是太阳病而发汗,最伤人津液,此时越发汗则越热,如同烧水,本来壶在炉子上就热,如果再一撤这水,就会热得更快。”

    胡希恕强调,温病是里热证,即是阳明病。这是经方家对温病的定义、概念,是根据症状反应,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来认定。不同于医经家以受了热邪、温邪的病因来判定。

    对温病是如此,对伤寒、中风亦是如此。在讲解《伤寒论》前3条时,胡希恕特别强调:中风、伤寒是症状反应证名,而不是病因病名。他批判王叔和、成无己用医经注释,认为“中风是中于风”“伤寒是伤于寒”“温病是伤于热、伤于温”的看法。对比医经(《内经》《难经》)与经方(《伤寒论》)有关伤寒、温病的论述,可看出其概念有根本不同。章太炎也认为:“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

    胡希恕提出经方的温病是症状反应证名,不同于医经的病因病名。这对认识仲景书(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理论的实质很有帮助。从中医发展史来看,《伤寒论》本是经方医学代表著作,它是自上古神农时代治疗常见病,包括急性病、慢性病、传染病等的经验总结,治外感亦治内伤,治伤寒亦治温病。

    2009年北京出现H1N1疫情,我们用张仲景之法治疗很多例患者,皆很快治愈,典型病案如下:

    冯某,男,10岁。患H1N1。初诊:2009年9月24日,全班39人,发烧21人,故停课回家休息。中午无明显不适,晚上出现发热,伴咽干,服白加黑一片,大汗出而热不退,昏睡一整天,体温为39~39.5℃,汗出多,口干思饮,不欲食,仅欲食西瓜,晚7点体温39.4℃,苔白腻,脉弦滑数。

    六经辨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白虎加人参苍术汤证。

    处方:生石膏100克,知母15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6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