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314期
编号:132786
关于祖父和父亲的中医记忆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14期
     新中国成立前,我的祖父是河北冀县(现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在乡下开一爿诊所,以针灸和中草药为乡亲们治病,后人都说他是药(针)到病除。由于祖父医术精湛,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乡亲们送给祖父一块黑底金字木质牌匾,上款雕刻“浩如陈先生”,中间四个大字“醫同神仙”,落款“刘利纯、段若生等十几人赠”。由于祖父医德高尚,县政府于1950年特聘他任冀县卫生协会副主任,后升为主任。

    父亲小时候跟祖父学习中医。由于家道传承基础好,父亲很快成为一位中医好手。那时西医刚传入中国,是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的学科。父亲为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又开始学习西医。1934年,祖父便将他送到北京红十字医院担任护理工作。由于工作干得出色,父亲在1936年被调到中国红十字医院北京西郊万寿山疗养院工作,后入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学习,1939年获医学学士学位。父亲后来成为一名军医,1942年在师管区第一团任一等军医正(相当于少校)。

    日本投降后,父亲在河南方城县卫生院任院长。1953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审核与医师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一项资格相符,特发给《医师证书》”。1955年在河北冀县徐家庄人民公社医院任大夫。

    1958年大跃进时,县里组织了一场全县医生试卷考试,父亲以唯一满分的考绩声誉全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吴殿华经常找父亲切磋医技。对那次考试以及父亲的求医之路,至今耄耋的乡亲们还记忆犹新,现年91岁的乡亲陈振国还经常念叨这些陈年旧事儿。

    父亲平素诊病一般不依赖仪器,全靠望闻问切。有时他给患者报了病情后,只要发现患者有一丝怀疑,就说:“你到县里或者省里的医院进一步检查一下吧!”几天后,那人一定会再回来肯定父亲的诊断并大加赞赏,视父亲的中草药方剂为“灵丹妙药”。

    上世纪70年代,冀县冯家庄村陈孟福的小儿子高烧不退,看了几个医生,不但不见好转,反而病情一天天加重,急得老两口抓耳挠腮,后把孩子抱给我父亲,父亲一看便急切地说:“这是猩红热,赶紧去县医院,千万别耽误!”还有一次,有个人请我的父亲为其家中病入膏肓的老人把脉,他把完脉坦言:“准备一下吧,三四天的事。”果不出诊断,第四天那位老人便驾鹤西去了。

    父亲1983年退休,仍有不少耄耋乡亲和十里八乡的患者登门探讨养生或求医问药。对于养生,父亲始终秉持的是中医传统的观点。他经常说,中医始发于农耕社会,它造就了天地人一体的整体观和形象整体思维。既然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就要顺应自然,不能逆天而行。他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坚持注意调饮食、练体魄、慎房事、适温度等综合性的颐养身心的活动。

    直到父亲逝世前,还有不少乡亲前来问道、求医,真应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陈振胜),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