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323期
编号:130610
古之“碧筒饮” 消夏亦陶情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23期
     盛夏时节,荷张翠盖,莲竖红幢,清香溢远,沁人心脾。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临风赏荷,快意消夏,饮酒赋诗,寄情明志,乃为时令雅事。

    天长日久,人们触景生情,借物逞巧,赏荷消夏便演绎出了新花样:以新鲜荷叶为器具饮酒解暑。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曹魏时期,济南历城北有一处名为“使君林”的精美园林。魏正始年间(240—249),齐州刺史郑悫每每于三伏之际,率宾僚来此游赏避暑。“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杯’。”此项盛事得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称谓——“碧筒饮”。

    以荷叶做器具饮酒解暑,别有韵致,堪称技为美、情至上。那一刻,酒顺荷叶、荷茎缓缓而下,或多或少地带着荷的药效与清香。荷液酒液混为一体抵达舌尖,口感特别,清凉怡人,消解暑气。一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元代陆文圭写了数首诗词对此倍加赞赏:“绿盘擎重盛珠露,碧管虚中溜玉浆。象鼻卷风随手曲,良脐入水透肌香。”“闻得鼻端香馥馥,流从舌底味森森。”“尤胜朱樱煎作蜜,何须紫蔗压为浆。”
, 百拇医药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宜食苦,苦养心。《本草备要》载:“苦者能泻燥火。”荷叶,味甘苦,性平,归心、肝经,有清暑利湿、健脾升阳之效。荷梗能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酒,为糯米或黍米、酒曲所酿之发酵物,可开胃提神。荷之苦,于养生保健有所裨益。此外,酒透荷香,荷酒共饮,也会起到沉静祛燥的作用。神定气闲,心静自然凉。

    盛酒的荷叶,亦称“碧筒杯”“荷叶杯”“象鼻杯”“荷盏”“荷觞”等。后人根据“碧筒杯”的原理和形制,创制了金、银、玉等不同材质的荷叶吸杯。清代乾隆年间,“犀角碧筒杯”面世,珍贵且具保健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考古人员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唐代文物“鎏金银荷叶吸杯”,轰动一时。元代陆文圭对“碧筒杯”的首创者、功能、寓意及其后世的仿制作了概括性描述:“樽叠自古宴嘉宾,末世风流意转新。筒叶卷来由郑氏,杯荷制出始唐人。一时花草空傅玩,他日宝僚但饮醇。外直中通比君子,轮他光霁满怀春。”

    “碧筒饮”传为佳话,并成为古人避暑消夏的“保留节目”承袭下来。
, 百拇医药
    唐代戴书伦诗云:“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白居易诗赞:“石榴枝上花千朵,荷叶杯中酒十分。”曹邺诗曰:“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赵麟《因话录》载:“牟少师与宾僚饮宴,暑日临水,以荷为杯,满酌,密系,持近人口,以筋刺之,不尽则重饮。”

    宋代民间盛行“碧筒饮”。人们赏荷、纳凉、饮荷叶酒,直至皓月当空才泛舟而归。清代赵翼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带得余香晚归去,月明更醉碧筒杯。”宋代苏轼曰:“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之碧筒酒。”据说,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期间常饮“碧筒酒”消夏。明代高启《碧筒饮》云:“绿觞卷高叶,醉吸清香度。酒泻正何如,风倾晓盘露。”

    元末明初,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介绍了一种新潮的消夏进饮方式:将一盏小金杯置于盛开的荷花之内,客人由歌姬手里取荷花,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人们视为高尚品德之化身。赏荷,来一杯“碧筒饮”,不啻是一项消夏盛事,也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情趣。(李金钢), http://www.100md.com(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