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326期
编号:131575
老照片背后的熬胶岁月
http://www.100md.com 2020年8月2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26期
    

    宏济制药厂二车间1963年切胶先进小组合影。

    这张“宏济制药厂二车间1963年切胶先进小组合影”拍摄于1963年冬天,距今已近60年。照片中这11人均系当时宏济制药厂阿胶车间员工。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是那个年代中国阿胶生产规模的缩影。

    这张黑白照片信息非常丰富。照片中的人都身着深色棉衣,多人戴棉帽、系围巾、穿老棉鞋,可以看出是冬天拍摄。前排五人手放在膝盖上,正襟危坐,略显紧张;照片中的人大多面部清瘦,这与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有关;从背后的帘子可以看出是在室内拍摄;最上面那行字表明1956年开始推广的简化字已得到普及与应用。

    照片中的“宏济制药厂”历史久远。1906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在济南院前大街(今省府前街)开办山宏官药局,1907年杨士骧高升直隶总督后,官药局难以为继,乐镜宇出资2000银圆将其买下,更名宏济堂,取“宏业济民”之意。1909年,乐镜宇又在东流水街开办宏济阿胶厂,将附近一座两层小楼作为阿胶仓库。20世纪20年代,这座小楼曾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机关办公地点,参加过中共一大的王尽美、邓恩铭曾在此办公,现为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 http://www.100md.com
    “宏济制药厂”的全称是“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这是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名字。20世纪50年代,经过四次公私合营,济南当时45家厂和13家阿胶厂,最后公私合营为“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简单来说,其过程如下:先是1909年成立的宏济阿胶厂率先被改造成“公私合营宏济阿胶厂”。1957年10月,该厂与济南天一堂阿胶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1960年3月,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艮一堂制药厂、永昌制药厂、公私合营济南阿胶厂合并为“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厂址在估衣市街36号。为什么要冠以“宏济”二字呢?这是因为,在45家中医药厂(作坊)和13家阿胶厂(作坊)中,宏济堂的资本实力最强,声誉最高。1966年9月,“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更名为“济南人民制药厂”,1980年更名为“山东济南中药厂”。

    山东济南中药厂“1962年至1983年出口产品统计台账”记载,1964年至1969年期间,阿胶每年都有出口,说明当时阿胶产量是很大的。

    产量增加与合并后共享阿胶资源有关,也与技术革新有关。《山东省志·医药志》载:“1950年,济南宏济堂阿胶厂以煤炭代替木柴熬制阿胶取得成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阿胶生产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过渡的阶段,部分机械化的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切胶工序在晾胶之前,仍处于手工操作,这道工序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很大的体力,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11人全是中年男性,其中原因不难理解。
, 百拇医药
    因为出口等需要,阿胶生产量加大,车间员工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及时完成生产任务。当时,胶工们生产积极性很高,尤其是切胶工段的员工表现更加突出,经厂方书记范松亭、副厂长李寿凯和资方代表张品三同意,对二车间切胶工段的工人进行表彰,并拍照留念,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这11人受到表彰并不令人意外,他们多是来自阿胶世家,技艺精湛,许多人家数代从事阿胶生产。

    据档案记载,1963年“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有员工415人,年工资总额为30.27万元,即年人均工资673元,相当于月工资56元。1960年至1963年山东省药材公司的统计台账中,编号为5910这页不但记载了1960年至1968年间每年阿胶产量,还记载了当时的阿胶价格:1960年6.46元/公斤,1963年7.80元/公斤。当时一位普通员工的月工资可以购买8公斤阿胶,与现在的阿胶价格不可同日而语。 (韦钦国),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