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33900
在中医药发展中彰显治未病特色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50期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未病概念是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内容,将病概念是治未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思想的概念分型,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未来发展动向
     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意识可以说是中医药学的巨大成就,直到今日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时代,在以健康为核心主题的时代,中医“治未病”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作用。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治未病一词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其中《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即“欲病救萌”,在疾病出现萌芽时就采取治疗措施。随后又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阐发微旨,于六经篇之后《伤寒论》中又载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这一篇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不节饮食,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使病后调摄,以防复发等纲领性治法成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补充延伸。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例如华佗创制的五禽戏、葛洪提倡的练习气功以及各类医书中所记载的养生保健方术。理论和实践框架至明清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且较为完备。这一观点是中医与西方医学相较的重大优势与特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