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384期
编号:136330
跨界思维拓展中医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384期
     中医经典及历代医籍所载的数字记录,是医学史的原始数据资料,值得进一步发掘。有学者提出引入计量史学方法研究拓展中医史学。围绕如何将计量史学方法运用于中医史学研究、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医学创新发展等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教授杨奕望发表了个人观点。

    杨奕望说,与国内外计量史学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作为历史学科专门史分支的医学史,30余年来涉及计量史学的统计分析或理论探讨可谓凤毛麟角。事实上,包括中医药文献在内的我国历代典籍包含大量数字信息,为计量史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数据资料。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典籍形成之初,就录有丰富的人体数据。例如,《灵枢·骨度》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后世依据这些长度数据,按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遂称“骨度分寸法”。《灵枢·平人绝谷》除长度数据外,还有容积计量。在长度、体积的基础上,《难经》又补充了脏腑的重量参数。

    它们或许并非精准无误,仍待推敲、核实,但提供了医学史研究必不可少的素材,成为现今认识、了解古代医学发展的珍贵史料。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较多关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象数”思维及其推衍,而医籍中的人体数据往往也具有“数字”的实性特征,值得重视。例如,《灵枢·肠胃》讨论“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小肠……长三丈二尺。回肠……长二丈一尺。广肠……长二尺八寸”。以《灵枢》数值推算,食道与下消化道长度比例为1.6∶(32+21+2.8)≈1∶35,这与现代解剖学1∶37的比例基本吻合。显然,中医典籍的数据绝非主观臆测,真实测量所得的数据不在少数。
, http://www.100md.com
    以计量史学方法推进中医史学研究,应该在全面搜集中医典籍数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整理,逐步尝试开展中医史学的计量史学方法研究。当前计量史学分析法在经济史、政治史、人口史、社会史、教育史等研究中的运用成绩斐然。结合中医史学的自身特色与传统优势,可以考虑在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瘟疫史、历代医政制度、中外医药交流史、中医教育史等研究领域,探索运用计量史学方法。

    例如,以计量史学方法研究我国古代、近现代瘟疫史。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瘟疫,与人口衰减、社会变迁、王朝更迭等历史问题休戚相关。不少历史学者选择霍乱、鼠疫、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为切入点,以人口史、社会史、政治史为视角进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再如,以计量史学方法研究历代医政制度。我国史书、典籍记载详尽,包含大量机构种类、人员数量的数据。确切的数值使清代太医院的规模大小、人员变动、职位迁降等一览无遗。

    还可以用计量史学方法研究中医教育史。众所周知,唐代太医署规模庞大、分科明晰,并且具备医疗行政、医学教育多种职能。唐代太医署的医科学生细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5个专业。唐代《医疾令》保留有专业分配规定:“诸医生既读诸经,及(乃)分业教习。率二十八(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各专其业。”

    总之,将计量史学方法引入中医史学研究之中,用可靠的数据让定量研究更加精密、明确,改变了过去以定性分析为主的叙事描述,让研究得出的历史结论更具科学性,实现了质和量的统一。同时,应用计量史学有助于研究者改换视角,拓宽思路,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加深对医学发展、医学史的认识。计量史学方法的运用,将引导中医史学研究步入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领域。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明海英),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