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药报》 > 第5439期
编号:138024
从气痰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439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具有消化不良症状,但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胀气,餐后腹胀及早饱等。本病虽不属危急重症,但发病率高、病情顽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抗焦虑抑郁药物等改善症状,但无特效治愈方法。

    刘汶是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脾胃科主任医师,精研中医肝胆脾胃疾病,并形成了其特有的辨治体系,临床中重视肝及脾胃在生理、病理及治疗上的联系。刘汶认为临床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常与情志失常关系密切,其中肝气郁结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该病症状的诸般变化,总与痰浊闭阻相关,故应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主要与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相关,部分可能与胃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方式等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中“胃痞”“胃脘痛病”“嘈杂”“郁病”等范畴。刘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在脾胃,与肝有关,肝气郁结、痰浊闭阻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因素。

    肝气郁结是病理基础

    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是病机关键

    刘汶认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中,情志因素不容忽视。一方面,如李东垣言:“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异常情志易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的脾胃疾病,发病常与之相关。情志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情绪”,刘汶通过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型与情绪的关系发现,该病患者精神神经功能紊乱与中医“肝郁证”(包括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肝气郁结为异常情志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理基础,肝郁脾虚、肝胃不和为其病机关键。

    刘汶认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易产生怒、忧、思、悲、恐等异常情志,人体情志与五脏精气、气血运行相关,尤与气机关系密切。《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素问·举痛论》中说:“百病皆生于气。”情志过极常引起气机失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五脏之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异常,气机不畅,首责于肝,致肝失疏泄,前人有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木肆横,胃土必伤”。五行之中,肝属木,脾胃属土,肝郁则乘中土,致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脾虚失运,胃失受纳,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胃肠道是精神心理因素最敏感的靶器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11 字符